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意义,提出了抓好“3项基础性工作”的重大任务,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大学、怎样建设好大学的重大问题,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就在于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抓好“3项基础性工作”:第一,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第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第三,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大学来说,初心和使命就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大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大学的“生命线”。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牢牢把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我们的努力方向和发展路径。
人才培养工作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校要按照教育部党组的部署,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工作,深入推进习近平教育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五进”工作。要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推动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推动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要努力做到“三个坚持”,让“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理念牢牢根植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中。一是坚持党管思政,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紧密结合,纳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范畴。二是坚持推陈出新,原有思政教育阵地升级增效,同时与时俱进拓展新的阵地。三是坚持全员全过程,一手抓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一手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紧密契合的双闭环管理。
作为国之重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理应对自己有更高的期许和更严格的要求。我们培养的一流人才,要具有多方面综合特质,成为引领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为此,我们要按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目标要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能力培养,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
一流大学培养的人才,要理想坚定,做推动社会进步的奉献者
理想信念是人才的首要标准,政治素质是人才的核心素质。青年有理想,民族有未来,国家有希望。这个理想,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新理论和新社会力量在这里交汇,上海高校更是新思想和新进步力量的发源地。这里流传着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入了神、用粽子蘸墨汁吃的故事,回响着钱学森先生等科学大师以身许国的雄壮旋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高校的鲜亮底色。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成功历史经验证明,高校的创办、发展、改革和创新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高校成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强阵地。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理想信仰是人生总开关,也是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内容。开展理想信仰教育,高校要以实效性为导向,精心设计教育的途径、形式、方法。要进一步完善“入学前—学习中—毕业后”的全链条育人体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发展、身心健康、帮困助学等方面的工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漏洞。要通过各种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中处处可见、深入人心、人人遵行,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进一步用好互联网,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努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大学生“树魂、立根、打底色”。
过去我们经常用“一桶水”和“一碗水”来形象比喻教育过程中知识的储备与传授,这是对教师学识学养的要求,仍然要坚持;另一方面,对于理想信仰教育来说,教育过程更像是用一团火点燃另一团火。这团火的核心就是爱国进步,是自觉接受时代先进思想的指导,主动融入推动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发展进步的力量。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传灯者”。我们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只有多花心思在教师身上,教师才能多花心思在学生身上。要引导广大教师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让教师真正起到“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的作用。要开展教职工全员培训,从政治与人文关怀、教学能力提升、科研能力提升、学科交叉创新四个方面提升教师育人育才能力。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理念落实落地,在教师、教材、课程、课堂等多个方向同时发力,坚决拆除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养教育的藩篱,确保每个教师都自觉承担好“立德树人”的光荣职责。要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明确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努力增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一步完善教职工评聘和考核机制,坚持将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核列入教师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及续聘、各类评优奖励流程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一流大学培养的人才,要志向远大,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奋斗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我们人生难得的际遇。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伟大时代召唤堪当大任的新青年,一流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永远保持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奋斗姿态,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今天的大学生都将亲身经历和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这是一种历史的幸运,要自觉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把个人追求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伟业之中。
奋斗要有“资本”,报国要靠本领,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学识、过硬的本领,才能成就一流事业。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同济大学就提出了“人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里的“人格”包括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也包括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着眼于培养新时代的奋斗者,学校要进一步推进培养方案系统改革,从顶层设计上充分贯彻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的理念,建设高水平的优质课程。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推进院士、杰青、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进课堂,极大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加强“大通识”教育,推进学部通识和交叉通识课程建设,重点培养学生以全面的观点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人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继续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着眼“本科—研究生”贯通培养,进一步改革教育组织模式,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成长的导师体系。
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是面向未来的。教育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过去一些传统的行业已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现在培养的人才走向社会后,可能会从事今天还不存在的职业,运用我们还没有发现的知识和从来没有想到的技术,解决我们从未遇到的问题。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们必须现在就做好准备。要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习惯和能力,始终对知识的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浓厚的兴趣。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在确保学生接受基本专业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自主学时,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手”,并不意味着教师会少花时间,相反,教师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进行指导和考核。在知识信息无处不在、网络课程触手可及、实践机会丰富多元的当代社会,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学校要制订更为灵活的专业培养方案,创造有利于学生多元选读的机制和条件,为学生提供个性课程学习平台。要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继续深造等不同要求,进行分类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和平台。
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也是面向世界的。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未来要到国际人才市场上去竞争,因此既要具有国际视野,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要具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具备良好的跨地区、跨文化沟通能力。为此,大学要进一步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进一步完善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战略布局。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参与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推进学生的国际交流,以学分互认、学位互授与联授为主要抓手,积极开展与世界一流大学联合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打响“留学中国”的品牌,提升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提高学历学位生的人数和比例,努力培养出友好国家的政治精英和科技、工商业领军人物,为国家外交战略服务。
一流大学培养的人才,要知行合一,做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一流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既能仰望星空,存青云之志;又能脚踏实地,积跬步之行。
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辩证统一起来,让大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是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精神的重要手段。要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让学生切身体验新时代的巨大变化,感悟新思想的实践力量。同济大学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学校通过组织师生深度参与城市建设、汶川、玉树抗震救灾、上海世博会、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规划设计等重大战略、重大项目,培养师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和“同济天下”的家国情怀。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教育引导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大学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我们要不断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进一步培育维护学术尊严、坚守学术信仰、激励学术探索的学风,让学生在刻苦学习中确立科学精神、锤炼品行情操。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和宣传教育,让广大师生“知所行、知所止”。要进一步规范学术行为,坚持学术诚信,维护学术道德。要深入推进学校全面从严治党,用良好的党风带动优良的校风学风,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生态环境。
每一所大学都有积极独特的历史,也形成了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是建设标准化工厂,不能没有自己的特色。社会发展需要各具特色的优秀人才,我们每一所大学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最终才能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人才高地。同济大学培养的人才,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强,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这是社会对我们毕业生的评价。严谨求实是同济人立身处世的风格,也是个性鲜明的文化底色。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同济精神文化传承,编创了舞台剧、原创歌曲等,在学校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广泛影响。要继续探索以小说、戏剧、电影、电视、歌曲等形式,弘扬同济精神,确保同济精神文化基因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国家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大学所承担的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神圣,所肩负的责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大。面向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这是祖国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任务,也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更需要一代又一代同济人接续奋斗。
(作者:方守恩,为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文章发表于《中国高等教育》)
文章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LvWadVbTkgrTiTtyERVi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