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我校全面加强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建设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7-12-19  浏览:
      近日,记者从我校有关部门发布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发现,统计数字显示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高位运行状态,其中2016年的总体就业率达到99.02%,其中本科生就业率达97.55%。该调查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同济毕业生的评价是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能强,且同济毕业生符合其人才需求意愿,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校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校不断强化本科教育的师资、教材、质量建设,全面服务于“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
      立德树人从教师队伍建设开始。我校专任教师队伍基本保持在3000人左右,学校从政治与人文关怀、教学能力提升、科研能力提升、学科交叉等四个方面构建教师的维度培训与交流机制;不断强化新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制定“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全员培训制度,激发职业荣誉感和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仅2016年度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的支出就达160.87万元。
      不断强化课程建设,尤其是加大力度将思政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首先要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形成大思政的格局,我校构建起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仅2016~2017年度,就有《土木工程与土木工程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7门课程获得上海市高校“精品课程”称号。思政课的建设全面带动了我校重点课程建设,《乡村规划设计》《环境控制学》《景观生态学》等27门课程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立项;34门课程在MOOC(慕课)平台上上线授课,其中《高等数学一》选课人数超过20万,《大学计算机》等四门课程选课人数超过2万;我校还有29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6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公开课。
      课堂教学向来是教学工作的“牛鼻子”。近年来,我校不断强化课堂教学,“形势与政策”,就组建了包括书记、校长、院士在内的强大授课班子。今年5月4日晚,校长钟志华以“习近平全面创新思想—圆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为题,给全校2500多名本科生授课;八旬院士汪品先主动请缨为全校学子开设人文素养课,等等。据悉,目前我校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本科生教学已经作为首要指标被纳入职务聘任、聘期考核中;同时进一步推进小班化教学,30人以下的小班授课门次占比超过57%。
      实践教学形成鲜明特色。该部门负责人介绍,全过程、递进式实践教育体系向来是同济教学特色,其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训练和创新实践训练“三层次法”已经成为同行们的育人“模板”。具体而言,即以一二年级为对象的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包括基础实验、认识实习和技能训练课程;以三四年级为对象的培养综合实践能力训练,主要包括综合性设计实验、开放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第三层次为创新实践,鼓励更多的学生走进实验中心、教学基地,拓宽学分认定渠道。资料显示,2016~2017年度开设实验课就达442门,毕业设计的实际结合率达到55%。该负责人介绍,2017届共有3904名学生选作了毕业设计,这些课题中,580项来源于国家科研,284项来源于省部级科研,110项来源于校级科研,878项来源于校企合作项目。可喜的是,学校敦促教师加强论文(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收到喜人成效,99%以上的学生认为指导效果好或较好。
      不断强化教学管理服务于质量保证工作。早在十年前,我校着手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强化质量保证体系工作,近年来又不断深入推进卓越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完善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立德树人”成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首要标准,并划为教学督导重点听课的内容。2016~2017年,督导共听本科课程1412门,获优良课程占到97%以上。督导们还推荐108门课堂教学有特色的本科课程,确定20人所授课程为同济“名师课程”;随机调查的学生问卷也显示,课程的优秀率超过96%;作为第三方的校外专家对课程试卷的质量评价认为,命题规范、符合大纲要求、试卷分值合理、总体质量与大纲要求吻合,总体符合同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的要求。
      该负责人介绍,本科教学向来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中之重。同济大学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往上“全方位监控、多阶段跟踪、持续改进、本研全覆盖的质量保证体系”,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实际立德树人,强化专业能力塑造,人才培养质量才有了不断提升的可能,受到市场的欢迎也是情在理中的事情。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