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郦波主讲“知行合一,风雨同济——诗词与人生”

来源:宣传部 闻学堂   时间:2017-05-17  浏览:

      5月14日下午,在迎接同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礼敬中华·名家讲坛”系列活动之“郦波:知行合一,风雨同济——诗词与人生”讲座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济人楼报告厅举办。本次活动由同济大学宣传部、同济大学闻学堂、嘉定校区党工委联合举办,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百家讲坛》主讲,《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文化嘉宾郦波带着大家解读诗词,品悟人生,透过诗词追寻人生的真谛。“诗词于人生其无用之大用,一为与自我达成和解,二为与他人和解,三为与天地自然和解;在和解过程中找到生命的真谛。”

image001

与自我达成和解

      郦波先生提出,解读诗歌最重要的方式是“知人论诗、知人论世”。一首共同吟诵的《江雪》把我们带回大唐盛世,望向了被贬谪永州政坛失意的司马——柳宗元。通过回顾柳宗元的时代和身世,我们仿佛感受到在“鸟飞绝,人踪灭”这个完全封闭环境下柳宗元的极度痛苦。
      先生细细地讲解着,跑马溜溜无拘无束,从《永州八记》的文化脉络谈起来旅游的本质。他认为,一个人的旅游,可以摒除所有外在的嘈杂的背景,找到山水的灵魂。而在万丈红尘里,不同的角色挤压着,切割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丢掉了魂。手机对生活的碎片化影响,导致了我们理性思维的碎片化。先生自由发散地聊了许多,最后才“不忘初心”回到《江雪》。讲山水的灵魂一定要带上自己的灵魂,在一切生机灭绝的环境里,只有独钓寒江雪的渔翁留了下来——柳宗元的精神自喻。在摒除一切后,柳宗元在《江雪》里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与自我达成了和解。

与他人和解

      无论是王安石的生活轶事,还是苏轼的贬谪经历,郦波先生总能以轻松写意的叙述赢得全场的笑声与掌声。乌台诗案、新旧党争,东坡先生在后半生的颠沛流离里,达成了与自我的和解,无论是在惠州还是在儋州。在张敦倒台后,他已经在流放中耗尽了生命,凭借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回到中原。但东坡先生写了两封信给了张敦的母亲和儿子,在这两首诗里,他达成了和对手的和解,解放了自己的赤子之心。

与天地自然和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清明》在郦波先生的吟咏下变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由此讲到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的来历和传统,郦波先生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带领我们徜徉在历史的河流中。从祭祀感恩中,我们回到了生命的命题上,通过诗词反映所出来文化的内涵,是“和”。中国的诗歌到了第三个层次,是和天地自然和解,在和解过程中找到生命的真谛。
      诗词里印出的是我们对于生命的探寻,而这些探寻又深深融入了我们文化的根里。
      紧扣本次讲坛的主题,郦波先生先问到:“什么能够支撑你在路上风雨兼程,知行合一呢?”而后回答,“最重要的:情感、思想、信仰。”关于信仰,先生所言,中国人并非没有信仰。不同于西方,我们文化的本质,是先贤崇拜。所以中国文化的两种品质,一是自我的成长,二是兼收并蓄的包容。先生说起同济大学的“济”字,风雨同济,本身就是一种追求包容的精神。
      先生说到他在德国的“知己”李笔德,在德国人的严谨思考中得出来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西方文化的本质是他救,东方文化是自救。自我的救赎,是薪火相传的真正奥秘。如同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完成自我的救赎和成长后,仁人志士们集合在一起,担当起来社会发展的使命。而今中华民族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可以折断她的枝、剪去她的叶,甚至请西方的“啄木鸟”来治病,但我们不可以砍断民族的根,并且要知道我们的根脉在哪里。只有知道我们从哪来,才知道到哪去。这便是人生的原点和归宿。
      郦波先生由诗词入人生,沿着诗词意境带领我们寻悟人生,探寻文化的本质与根本。随着先生的脚步我们深入诗词与人生之境,我们才得知,诗词与人生正是“和解”,文化的本质里,也内含着“和同”与“济事”的精神。

image003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