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裴钢:建设“两个一流”不能“千校一面”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时间:2016-01-20  浏览:

       1月20日,裴钢校长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建设“两个一流”不能“千校一面”,应尊重教育发展的多样性,发挥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打造“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繁荣景观。《人民网》转载了该文。

       裴校长以生物界为例,指出,多元多样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正是有了生物多样性,自然界各物种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才形成了相互依存、充满活力的生态圈、食物链。人类文化同样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需要相互理解和包容;即便一个国家和民族内部,文化构成往往也不是单一的。正是多彩多元的文化融会贯通,才构成了整个人类文明,促进了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所以,要办好教育,也必须遵循其基本规律,注重多元多样。实践表明,社会对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多样化的;社会与个人的交集无疑是更加多元多样的。从这个角度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是科学的。这一思想的核心就是主张个性化教育,针对不同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过去我们习惯于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和要求所有学生,这实质上忽视了学生发展独立个性的需求。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愿望也有权利接受对自身来说最有益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教育。

      裴钢校长认为,创建世界一流学科,也要依照不同的范式来进行。每个学校的校情不同、学科特色不一,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这是形成教育多元多样特征的基础。如果说开启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征程是跳“集体舞”和做“规定动作”的话,那么,跳什么样的舞则是每所大学的“自选动作”。教育让每个人具备基本素质,但又不局限于这些基本素质。所以,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有的学生是技术型人才,有的是开拓型人才,有的则是领袖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变革,这是我们共同的选择和诉求;但在变革过程中应尊重各高校自身特有的历史传统、校园文化、学科特色,实现个性化的教育变革,不能总是按照一个评价标准、一个路数办教育。 

      裴钢校长在文章最后指出,虽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崇尚个性化发展,但就其评价标准而言,也应有一个共同的关键指标,就是看是否培养造就了一流人才。他特别强调,这里所说的一流人才,指的是能担当社会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培养能在各个领域有所成就、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为中国和世界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提供专业方案的一流人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目标指向。

 

      链接: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120/c8216-28069081.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