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下午,同济大学枫林讲坛暨第30届“枫林节”开幕式在逸夫楼举行。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出席并担任枫林讲坛主讲嘉宾。校党委副书记徐建平出席并讲话。上海市学生联合会驻会执行主席李卓航到会致辞。我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负责人与来自各院(系)的研究生代表一起参加了活动。
开幕式在回顾历届枫林节历史的精彩短片中拉开序幕,校研究生会主席严俊简要介绍了本届枫林节的主要特色活动及筹备情况。随后,上海市学联驻会执行主席李卓航为开幕式致辞,充分肯定了枫林节在丰富校园文化、引领研究生思想、维护研究生权益、活跃研究生生活等方面起到的作用,并预祝本届枫林节圆满成功。
徐建平宣布同济大学第30届枫林节开幕。他指出,枫林节始终以“引领研究生,团结研究生,服务研究生”为目的,践行“团结、交流、提高”的理念,紧密贴合广大研究生的需求,每届枫林节都给大家留下精彩而难忘的回忆。本届枫林节更加关注梦想,更加关注创新,更加关注研究生的自身发展,这是同济作为百年名校的理想和追求,也是所有同济学子的共同愿望。
随后,徐建平和严俊共同为枫林节logo揭幕。枫林节logo整体分为三个部分:汇集与会同学手印的“枫叶”代表了广大研究生群体;现场挥毫写下的“枫”字代表研究生会的枫林精神;盖上的“同舟共济”字样的纪念章则代表了“同舟共济”的同济精神。
在枫林讲坛上,汪品先院士为大家作了“科学创新和语言”的精彩讲座。
汪院士首先从科学的语言载体引出汉语是否该退出科学舞台的问题,然后从不同时期国际通用语言的变化说明历史上通用语言都随国家兴衰而变化,科学同样如此,只不过采用通用语言更容易广为传播和了解。随后,他结合西学东渐阐述了外语水平低下曾是我国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也由目前一流刊物和学术会议都使用英文再次引出了汉语在科学创新中该有什么地位的问题。汪院士还通过分析汉字特点和汉语特色,与其他语言比较,阐明了汉语并不是科学创新的障碍,而且汉语和拼音文字相比还具有长文输入更快、表达信息效率更高、使用人数最多等优势。
汪院士认为,科学也是文化,科学创新必须有文化基础。对于重复性的命题完全可以采用国际通用语言,但科学创新适用的语言和文化创作的关系过于密切,不一定都要采用国际通用语言。东西方思维各有所长,当前科学进入系统化、集成整合的新时期,中国式的整体思维将会更有用武之地,汉字作为东方文明的载体,应当成为东方文明科学创新的工具之一。他还认为,一个只会在自己专业的专门名词里打转的人,很难指望能够在科学创新上取得突破,建议大家学会用生活和文化的方式来表述专业领域的内容。
汪院士指出,从历史的尺度着眼,不该将汉语排除在科学之外,我们要做的就是既跟国际结合,又保持独立性,在走向国际化的同时珍惜历史积累的传家宝,在科学现代化的路上发挥自家文化中的长处。他建议:一是大力提高科学界的双语能力,要创造各种机会促进双语能力,但也要避免盲目追求用英语作专业教育;二是构建国际水平的汉语交流平台,要尽量纠正“英高中低”的倾向,组织汉语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通过高层次中文综述刊物促进跨学科交流;三是提倡现代科学与中国文化结合,要培养科学与文艺的双栖作家,将现代科学引进文化事业。
对于中国人如何学好外语,汪院士也给出了自己建议:只能通过实践去学,要多接触,深入到感情层面,练习用外语思考。另外,他建议用外语教材上专业课时,最后配合有课前的中文辅导以及课后的中文整理;而用外文上课时,要有适当间隔的总结,使得学生学习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讲座的最后,汪院士再次提出了“是把科学引入汉语,还是把汉语逐出科学?”这道选择题,并给出了两种不同的可能前景:选择前者的可能是华夏文明请来“赛先生”,重新迎来新的辉煌;选择后者的可能是西洋文明从科学入手,逐步取代华夏文明。他期待,古老的华夏文化能为当今世界的科学创新做出新的贡献。
汪院士幽默风趣的谈吐、旁征博引的表述和深入浅出的引导,不时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互动环节,汪院士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讲座让自己获益匪浅。
“枫林节”是我校研究生会的一大品牌活动,历经29届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目前已成为一个融合科研、学术、实践、文艺、体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校园活动,并已成为沪上知名、在全国有相当影响力的校园文化盛事。本届枫林节以“枫姿卅爽,济往开来迈新程”为主题,将会举办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进一步丰富我校研究生的校园生活。
相关视频新闻链接:http://news.tongji.edu.cn/catv/index.php?classid=5698&action=video&id=143&t=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