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对粮食心存敬意 对劳动长怀感激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4-01-13  浏览:

      凌晨三点,当同济校园还在熟睡中时,西苑食堂的厨房已经打开了灯。深冬的寒气分外刺骨,厨房里又没有安装空调,但食堂师傅们顾不了这许多,搓搓手,打开面粉袋,开始为师生们准备当天的早餐。发面、压面、下坯子、擀皮儿……
      樊露露,这位女师傅已经在学校食堂工作了七年,每天早上都是这个时间点进入厨房。“每天早上同学们吃到的包子,都是当天现做、新鲜出笼的。”她介绍说,一袋面粉可以做24笼包子,每一笼有24只,单单是包好这24笼包子,就需要三位师傅花45分钟的时间。之后再醒30分钟,蒸30分钟,香喷喷的包子就出炉了。与此同时,其他师傅也在忙碌着熬粥、磨豆浆、烧开油锅……数小时的辛劳之后,东方发白,当同学们走进食堂时,营养丰富的早餐已呈现在面前。

节约校园 有我参与 系列报道之六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嘉定校区的食堂餐桌上,长期贴着这样的警句。节约粮食,这不仅是一种环保的体现和自律的美德,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每次去食堂吃饭,我都要被泔水桶里的剩饭剩菜震惊到。据说这些都会被拿去喂猪。好好的粮食吃剩了都被拿去喂猪,看起来是物尽其用,但是为什么不少买一些?被浪费的粮食应该节省下来给更需要的人。”外国语学院符蕾的这一番感触,何尝不是许多同济学子共同的体会。2013年3月份,学校拉开了“光盘行动”的序幕:志愿者们纷纷走进食堂,把印有“光盘,光荣”的自制贴纸分发给同学们,唤起大家对“粒粒皆辛苦”的思考;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积极收集师生们的意见,及时反馈给食堂改进;还有同学自发组织问卷调研,分析指出除了食堂改善饭菜之外,同学们“从自身做起”才能将浪费减少;饮食中心在厨房加工环节中进一步强调要提高节粮意识,从切配到烹饪都尽量避免浪费;同济迎宾馆在营业时也积极引导客人按需点菜,并免费提供质量好的打包盒,鼓励客人把剩余的菜肴带回家;四平路校区的购饭窗口、嘉定校区的餐桌、彰武路校区教学楼的电子屏,都有“按需点餐,餐餐‘光盘’”、“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之类的宣传语……
      据介绍,学校食堂平均每月消耗大米150吨,油30吨,面粉30吨,猪肉21吨。“通过‘光盘行动’等节粮活动的宣传开展,现在食堂里被倒掉的剩菜剩饭少了一半。”后勤集团饮食中心主任助理马健介绍说,从前用来收集剩饭剩菜的餐厨垃圾桶有10至12个,现在已经减少到6至7个。为避免浪费,食堂供应的菜肴并非一次性做好,通常根据学生排队的长短及时加工菜品,控制炒菜的数量。此外,饮食中心管理人员会经常在餐盘回收处观察,如果某种菜肴被“剩下”的频率高,食堂就会考虑加以撤换。
      尽管校园里食物浪费的现象减少了,但剩菜剩饭的现象还是存在。有的学生表示,剩下盘中餐是因为饭菜不合口味,有的学生则是因为中午下课时肚子饿,到食堂后打了好几个菜,吃了一半就发现自己吃不下了。“倒掉饭菜,自己也觉得挺可惜的。”小张同学表示,剩菜并非初衷,他也想扫光餐盘,由此建议大家在点餐时考虑到自己的胃口大小来适量购买饭菜。而一位韩姓女生则表示,她平时吃得少,所以只买菜不买饭,避免倒掉米饭的浪费。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李松峰同学每次都会把买的饭菜吃干净,他说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小时候奶奶就经常不让我剩饭,自己感觉吃不完就丢掉也很浪费的。”他表示,高中时自己带饭去学校,那时看到一起吃的同学剩饭,就觉得可惜;进入大学校园,如果看见同伴剩饭,他就会询问原因,并加以劝导。
      为了让节约粮食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近期校团委在“绿色同济,青春同行”行动计划中再次掀起“光盘行动”的浪潮,号召师生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嘉定校区食堂春禾苑就餐高峰期,同学们纷纷端着自己吃干净的盘子来到“光盘收盘专区”,换取“光盘”特色纪念书签并参与抽奖。这一崭新的活动形式吸引了广大师生热情参与,连外籍学生也加入进来,以实际行动支持校园“光盘”。“每天活动开展不到半小时,准备的小礼物就已经全部发放完毕。”看见收盘专区堆起一叠厚厚的没有食物残留的餐盘,活动组织者之一、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周涵感到很欣慰,“这一行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反响都很好。同时我觉得要鼓励大家坚持贯彻节粮理念,可能不是一时间的活动就能做到的,需要长期的宣传和鼓励机制。”在节粮方面,同学们提出了设置半份饭菜、设立节粮节、建立环保积分制度等建议。此外,还制作了“光盘行动”微电影,在校内电子屏及网络上加以宣传,鼓励更多的人投入到节粮行动中。
      “我认为这样的活动非常好,可以给剩饭的同学提一个醒。只有从学校层面倡导光盘,才会有很好的效果。”李松峰说。“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虽然走过了物质贫乏年代,但我们仍需要对粮食心存敬意。”周涵表示,“希望大家行动起来,参与进来,将‘光盘’进行到底。”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