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马在田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图)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1-06-09  浏览: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马在田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6月5日上午9时47分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81岁。遗体告别仪式于6月9日上午在龙华殡仪馆举行。

""

     

""

 

""

  马在田先生逝世后,胡锦涛总书记通过教育部转达对马在田院士去世表示悼念,对家属表示慰问。中共中央组织部来函,转达习近平、李源潮同志和中组部领导对马在田同志逝世的悼念和对其家属的慰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周永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官正等中央领导同志送来花圈。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希,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送来花圈。敬献花圈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全国人大常委、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李宣海,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翁铁慧,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陆檩,杨浦区委书记陈寅,杨浦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安杰,杨浦区区长金兴明,杨浦区政协主席李文连,杨浦区委副书记魏伟明,杨浦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长于秀芬,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地质师蔡希源,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地质师金之钧,国家深海基地中心刘保华,中石化有限公司原高级副总裁牟书令等同志。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刘光鼎、汪品先、孙钧、卢耀如、陈颙、殷鸿福、朱日祥、陈运泰、金振民、许志琴、郭令智、王德滋、苏纪兰、杨文采、秦大河,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祥龙、何继善、李庆忠、赵文津、马永生敬献花圈。
      敬献花圈和发来唁电的单位和组织有: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科学院院士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总工会、中共上海市教卫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国教育工会上海市委员会、中共杨浦区委员会、杨浦区人大常委会、杨浦区人民政府、杨浦区政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上海市人大副主任叶叔华,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周祖翼,市教卫党委副书记杜慧芳,市科协副主席陆檩,同济大学副校长陈小龙、伍江、董琦、蒋昌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部分企业和马在田先生母校辽宁省实验中学领导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并向家属表示慰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敬献花圈并撰写挽联:“在校在国在大地 一生在科学;育人育心育百谷 万里育良田”。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李永盛主持了遗体告别仪式。马在田先生的亲属、同事和生前友好,以及同济大学师生代表300余人前往送别。
      马在田先生1930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法库县,1950年毕业于东北实验中学并考入东北大学建筑系,1952年经国家选派赴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留学,转学地球物理勘探,1957年毕业并获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师学位。回国后,马在田先生先后在石油工业部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胜利石油管理局、四川石油管理局和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等单位工作,历任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研究队队长、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研究队队长、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方法室主任等职。1985年马在田先生调入同济大学任教,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同济大学图书馆馆长、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60年代,马在田先生为我国华北石油勘探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期间,他提出了有别于发现大庆油田的“解放波形”、“突出标准地震反射层”的地震勘探方法,成为当时华北-渤海湾地区公认的地震勘探标志性成果,使我国地震勘探从以连续相位追踪为主的几何地震学开始走向以波形振幅为主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相结合的波动地震学时代。1961年,他领导的研究队根据地震构造图确定了胜利油田发现井——华8井,在此基础上又确定了新钻探井位,于1962年9月23日打出了日产千吨级的油井。  
      1970年代,马在田先生主持我国首个地震勘探数据处理软件系统的研发,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石油勘探技术的封锁,对我国大规模地震勘探新技术研发和先进装备引进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1973年,石油工业部地球物理勘探局成立计算中心,马在田先生担任计算中心方法程序室主任,负责领导地震资料处理系统的研发,经过三年多的奋斗,不仅用自主研发出的地震处理系统成功地处理出了第一条国产“争气地震剖面”,而且自主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石油工业界使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地球物理人才,打破了发达国家在大型计算机地震数字处理技术上的封锁,促进了当时“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中国在石油勘探高技术方面出口的解禁。 
      1980年代初期,马在田先生瞄准当时勘探地球物理国际前沿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高阶方程分裂偏移方法,不仅解决了当时地震成像的关键问题,研究成果被国内外石油工业界广泛应用,而且在勘探地球物理界为我国赢得了国际声誉。同时,马在田先生积极推动我国三维地震勘探工作的开展,他的《三维地震勘探》著作是当时系统论述三维地震方法的参考文献。
      1980年代中后期,马在田先生转入高等教育战线,调入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应用地球物理系任教,将精力集中到教书育人、学科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上。他培养了一百多名研究生,很多已成为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外著名企业的优秀人才。他领导并建立了同济大学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推动并形成了产学研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研究特色。马在田先生在同济大学工作生活二十余年,为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的身上深深体现了“同济精神”,他为人、为师、为学,也为同济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马在田先生一生学术成就斐然,获得了多项奖励与荣誉称号。他在地震波成像方面的研究成果受到国际的广泛承认,“高阶方程分裂偏移方法”至今仍以“马氏方法”或“马氏系数”被国际广泛引用。《地震成像技术——有限差分法偏移》专著是国内反射地震学界公认的经典论著。获得过“陈嘉庚地球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科技功臣”、“上海市高教精英”、“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马在田先生爱国情怀终生不渝,老而弥坚,经常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不要崇洋媚外;他忠于事业,严谨求实,勤于治学,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即使在重病期间,仍念念不忘我国油气勘探事业的发展,并亲自组织大型前瞻性科技攻关项目;他谦和宽厚,乐于助人育人,关心年轻一代的成长;他意志坚强,乐观向上,顽强与病魔抗争数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马在田先生是爱党爱国的一生,是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工作的一生,是光明磊落无私奉献的一生,是教书育人追求创新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国地球物理界和教育战线的重大损失。 虽然马在田先生已去,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和精神财富。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