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16)
一个学院拥有5名院士,这在全国高校中并不多见。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拥有李国豪、孙钧、项海帆、范立础、卢耀如5名院士,他们带领数百名教职员工常年活跃在祖国建设的最前沿。校党委书记周家伦说:'老校长李国豪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多年来持之以恒抓人才培养,为学院积蓄了深厚的学术能量;学院的教职员工勇于担当、奋力拼搏,才有了今天的喜人局面。'
李国豪老校长带领土木工程院一直走在全国同类院系前列
1914年,同济大学有了土木科。1952年院系调整,华东师范大学、大同大学、圣约翰大学等院校土木学科合并到我校,李国豪院士一直是土木工程学院的领军人物。两院院士李国豪1936年从同济大学土木系毕业,1938年获洪堡奖学金赴德国达姆斯塔工业大学专攻桥梁工程及结构力学,获工学博士和特许任教博士学位。在德期间,李国豪的《斜交各向异性板弯曲理论及其对于斜桥的应用》为斜桥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被称为李氏理论。
文革过后,百废待兴。1977年,李国豪走上校长的岗位。在学校全面增设新专业的同时,李校长迅速恢复了土建类专业,倡议组织由学术带头人领衔,教授、讲师等参加的学科组,并亲自担任桥梁工程学科组组长,项海帆、范立础、石洞等纷纷加入,具有团队性质的学科组迅速从当初的5人发展到30人,其桥梁研究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如今,土木工程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同类专业中教学和研究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建筑工程系、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桥梁工程系、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五个系、所,加上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组成土木领域的豪华阵容。桥梁与隧道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等三个二级学科为全国重点学科,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桥梁工程, 上海市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学科全面彰显着同济土木工程学院的不凡实力。
20多年来土木工程学院人才辈出
'一所大学如果能培养出10个具有国家水平的专家,这所大学就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如果能够培养出10个国际水平的专家,就为国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李国豪老校长说。早在1978年初,同济大学便自觉融入方兴未艾的经济建设主战场,8个研究单位迅速承担了国家及上海市重点科研项目39项,一时间传为美谈。
《同济大学电话号码本》里,土木工程学院占据满满的7页纸,院里工作同志介绍有些单位还没能显示出来。这些单位涵盖建筑、桥梁、地下、岩土、测量、结构等领域,包括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众多的研究机构。拥有李国豪、项海帆、范立础三名院士的土木工程防灾国家实验室作为我国土木工程领域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率先在国内开展桥梁抗风、抗震研究,主持和承担了包括南浦大桥、江阴长江公路桥在内的十余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和我国大部分大桥的抗风研究项目,在桥梁颤振与抖振分析、桥梁结构动力特性、桥梁风致振动与控制及大跨桥梁抗风设计等方面均取得国际公认的理论成果。其中'桥梁抗震理论'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美合作完成的'结构风效应研究'获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南浦大桥工程'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地下结构工程力学'学科分支主要奠基人之一孙钧院士20世纪50年代开始工程力学和桥梁工程专业任教,在岩土流变力学、结构粘弹塑性理论和防护工程抗爆动力学等子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从八十年代初起,孙先生结合承担国家基金和部委、省市重大、重点基金课题、国家各个五年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共完成有关基础理论、应用基础与工程科研、勘测和设计项目40余项,先后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部委级一、二、三等奖8项。素有'喀斯特卢'的美誉的卢耀如院士52年来坚持不懈地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先后完成了包括官厅水库渗漏与塌陷问题、长江三峡碳酸盐岩坝区的勘测研究、乌江渡水电枢纽岩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性研究在内的一系列重大课题。
用人才辈出来描述土木工程学院恰如其分。近年来,土木工程学院中青年学术骨干成批成批地涌现:'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特聘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472名教职工的土木工程学院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55人、硕士生导师105人、正高级职称98人、副高级职称135人。真可谓是巨擘荟萃、群星灿烂,土木工程学院战旗猎猎。
中青年学术骨干已经挑起了大梁。在项海帆院士、范立础院士、朱伯龙教授、沈祖炎教授等老一代学者的带领下,以李杰、吕西林、顾明、李国强等为代表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在城市生命线工程抗灾、重大土木工程结构抗震、重大土木工程结构抗风、土木工程结构抗火等研究领域成绩卓著。
神州大地到处都有师生们忙碌的身影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土木工程学院如今已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一大批权威教材得到全国同类院系的长期追捧。《钢结构设计》、《钢桥设计》、《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地下结构》、《钢结构》、《钢结构基本原理》、《桥梁工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桥梁抗震》、《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英文版)、《岩土力学反演问题的随机理论与方法》、《桥梁结构电算》、《建筑施工手册》……或长期被广泛使用,或荣获各种图书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从事相关工作的土木工程领域工作者。
参加祖国各地建设成为全院上下自觉的选择。解放以来,我校土木工程学院一直充任建设领域生力军,哪里有大型工程,哪里就有我校师生的身影;改革开放以来,队伍整齐的土木工程学院更是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当仁不让、冲锋在前。南浦大桥、九江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大剧院、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都大剧院、广州会展中心、哈尔滨会展中心等国家、地方众多重大项目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结合重大工程进行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土木工程学院一代又一代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近年来,土木工程学院先后完成了包括国家攀登B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上海市科委、建委和教委等大量科研项目,主持、参与了多部国家规范、标准的制定,我校土木工程学院成为国家土木领域科学研究名副其实的国家队,在国际土木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