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汪品先院士担任第231次香山科学会议主席

来源:   时间:2004-07-09  浏览:

(2004-07-09)

  海底热液活动的发现,是在地学领域中继板块构造理论确立之后的又一革命性事件。作为有机世界与无机世界的结合点,海底热液系统与极端生命现象是研究地圈、生物圈、水圈等各圈层相互作用以及地球科学的绝佳对象,已引起国际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与海底热液系统和极端生命现象有关的研究工作涉及面很广,属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我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7月初,国内外相关专家汇聚南京大学,召开了以“海底热液作用与极端生态系统”为主题的第231次香山科学会议,旨在通过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南京大学蒋少涌教授、浙江大学陈鹰教授应邀担任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
  科学家认为,地球科学的一大难点,在于表层系统与深部系统的结合。由于深部圈层难以直接观测,变化速度也比表层系统低得多,两者之间的关系很难研究。深海热液作用,正是反映表层与深部之间关系的窗口。 
  20世纪70年代末在东太平洋深海热液口发现的热液生物群,表明地球上还存在着依靠地球内源能量的“黑暗食物链”。大洋钻探结果又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因此在地学和生命科学之间出现了新的交叉层面,即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层面上的交叉。 
  与会专家认识到,研究生命的起源,海底热液和极端环境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从研究海底热液的重要性来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生命科学的进化起着将今论古,提供科学线索的重要作用,即生命是如何演化的?生命在什么情况下能够适应?另一方面,生命的存在和地质背景是分不开的,地质环境对生物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如何生存具有主导作用。因此,研究海底热液现象可能成为研究生命起源的一个潜在的突破口。 
  专家们介绍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通过国际合作等多种途径开始了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研究工作。在2003年底,中国科学家横跨太平洋,在东太平洋海隆完成了中国在该区域的首次海底热液硫化物调查工作。明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中国大洋协会将组织首次环球大洋科考航次,对全球各大洋海底的热液活动和矿产资源开展调查和研究工作。这一活动,有望使我国的海底热液活动与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汪品先院士指出,地球科学界与生命科学界之间,必须加强学科交叉和联合攻关,加快思维方式与观察手段的更新,其中最为值得注意的是海底观测网络的建设。海洋科学的“瓶颈”在于观测,由于我国和国外在深海研究方面的差距还在扩大,必须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介绍说,中国在陆地岩石矿床的研究、大陆深钻的工作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也应该有能力做好深海的研究工作。他建议我国在规划中长期基础研究时应该有深海研究计划,同时要有一个国家层面上的深海研究的协调机制并能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组织多方面力量,在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新结合点上,投入到科学前沿的国际竞争中。 

                         (稿件来源 科学时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