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推进人员聘用制度改革,形成人才“既要用得好、用得活、用得精,又要引得进、流得动、出得去”的用人机制;另一方面大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各种专业人才,尤其积极引进“外脑”培养创新人才。同济大学提出新的人才管理思路和设想,即坚持以人为本,疏通人才流通渠道,构筑人才建设高地,按照科学、合理、精简和高效的原则转换用人机制,逐步实现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制度。
一、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
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同济大学人才引进工作本着“积极慎重,细致有效”的原则,优先保证重点学科和拟发展的新兴学科,兼顾其他学科,以优化资源配置,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最重要、最迫切需要的学科建设中去。2002年下半年,学校先后出台《同济大学引进人才工作暂行办法》、《同济大学聘用境外专家暂行规定》和《同济大学柔性引进人才工作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学校还成立由分管校领导负责的“引进人才领导小组”和由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引进人才工作小组”,具体工作由人事处负责。截止2003年9月,同济大学引进人才共计56人,其中院士1人,学校投入经费近2000万元。2002年学校聘请外籍专家长期在校工作的有47人。
二、一年投入800万元引进“外脑”
同济大学2002年投入800万元,向海内外“借脑”,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优秀学者和学术权威,充实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队伍;引进名牌大学知名教授来校授课、开讲座和进行学术交流。同济大学引进“外脑”的目的是要为学生搭建接受各种教学理念和流派品牌的平台,使学生能接触各种流派,开阔思路;同时也为教师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品牌的平台,让各种流派充分碰撞,擦出火花,培养创新人才。学校把800万元分为三大块来使用,最大的一笔600万元,用来聘请海外名牌大学的知名教授来同济中长期任教。截止2003年9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海洋、机械、建筑与城规、交通道路等优势学科已先后柔性引进“外脑”58人,其中院士14人。还有一些国际知名的学者、专家,由于时间有限,只能请他们来校进行短期访问。这种访问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实质性地参与专业教育,给学生开讲座,与学校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同济大学在这方面计划一年投入100万元。另外100万元用于聘请国内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的优秀教师。学校要求他们一年来同济教8个学时,其他课由本校教师接着上。面对海内外名教授的竞争,促使本校教师更加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借助该项政策,积极“借力、借脑”,学院空出近10%的岗位柔性引进人才,外聘教授上岗。目前柔性引进人才共计16人。外聘教授为学生开设基础课,引进国内外最新学术成就和科研动态;2003年初,5位外聘教授联合开设的《城市交通规划》、《步行交通和城市发展》及《建筑基础设计》等课程,受到学生普遍欢迎;该学院还聘请国内著名画家、文学家、作家等开设“超越建筑论坛”系列讲座、套餐式文化艺术讲座等,并向全校开放。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聘请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部骨骼肌腱中心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医学院院士、奥林匹克运动科学院院士胡流源教授担任名誉教授,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与该中心就生物力学与人体功能重建方面的合作研究及合作培养研究生签署协议,该中心力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室主任王惠聪博士被学校聘为兼职教授,具体执行共建力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室,为研究生讲课,大大促进了力学细胞生物学及其在功能性组织工程学科方面的教学科研。同济大学顾问教授、原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席、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电机大学超导研究所所长斋藤正男教授定期来校讲学、指导科研及研究生工作,并与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同主持生物医学工程中日研究生学术会议已经三届。交通运输学院从海外聘请的李克平教授在半年时间里开设两门新课,他讲的“交通模型”课,结合上课内容向学生介绍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少博士生也赶去旁听,受到广泛好评。
依靠引进人才,学校新组建一大批教学科研单位,包括汽车学院、传播与艺术学院、现代农业研究院、软件学院、亚太研究中心、艺术中心、蛋白质研究所、医学与生命科学部、半导体研究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中心等。
同济大学争取几年后将外聘教授的比例提高到20%左右,防止教师“近亲繁殖”,推进国际化办学,逐步形成一种多元教学流派碰撞的校园文化。
三、实行新进人员人事代理、引进人才委派(租赁)用人机制
自2002年4月起,学校对部分新进人员实行人事代理。为便于开展人事代理工作,杨浦公共人事服务中心在校内设立工作站,与校人才中心合署办公。“杨浦公共人事服务中心同济大学工作站”也是上海市第一家由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成立的人事人才服务机构,通过一年多来的运作,有80名新进人员和10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通过“工作站”与杨浦公共人事服务中心办妥人事代理手续。杨浦区人事局在总结同济大学设立工作站经验的基础上,对区内17所高校全面推行设立工作站的模式。
学校引进“劳动关系在人才公司、岗位在用人单位”的人才委派(租赁)用人机制,科研项目及各教学学院需要引进人员,可向地方人才公司提出租用。被引进人员与人才公司建立劳动关系,与用人单位签订岗位合同。这种进人与用人机制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2003年6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人才委派的方式招聘院办公室文秘员作为学院进人和用人制度的改革尝试。人才中心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试点,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拟在全校范围内逐步推广,从进人的源头上解决以往高校人员能进不能出的状况。
四、疏通渠道促进人才交流
学校制订人员外借暂行管理办法,鼓励人员向社会发展。在各学院、系和机关部、处保证教学、科研和管理力量相对稳定、切实保证本校办学效益的前提下,学校允许部分教职员工外借。外借人员在外借期间,所在原单位不再安排其工作,不计原单位编制,实行“停薪留编(编制),工龄连续计算”的政策。借用结束后,回原单位参加岗位竞聘,竞聘后未能上岗者,则进入人才中心待聘。
2001年,学校制定《同济大学人才交流工作规程》,确定未聘人员的范围、待遇、管理等一系列规定,最近根据院系要求,准备进一步敞开大门,放低“门坎”,让更多的人能走向自主择业和自愿交流行列。
建立社会管理新机制。2003年4月,学校人才交流中心更名为人才中心。人才中心的工作重心由单一的管理待聘人员向疏通人才流通渠道、构筑人才高地、建立新的进人和用人机制转移。人才中心还承担学校教职工的岗位与技能性培训任务,满足各工种管理人员适应岗位聘任和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
(稿件来源 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