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贡献更多“同济智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在同济大学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来源:同济大学   时间:2025-07-16  浏览: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受到同济师生广泛关注,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同济大学拥有与城市建设相关的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负使命,发挥综合学科优势,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动学科转型,进一步推进城市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贡献更多同济专业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人民城市理念的丰富内涵,为新时代城市发展指明了‘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的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径。”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表示,同济大学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近年来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主动发挥学科人才资源优势,在人民城市建设中勇担重任,首开特色思政课“人民城市导论”,积极投身人民城市建设生动实践。面向未来,同济大学将持续深化学科转型创新发展,继续在城市有机更新、数字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进程中挺膺担当,深度参与上海量子城市时空创新基地建设,为探索“人民城市人民建”的高质量发展新范式贡献智慧与方案,奋力书写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同济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动同济大学新时代新征程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金龙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学校要认真学习领悟此次会议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把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学校学科转型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全过程各环节,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产出更多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成果,为探索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道路,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我国城市发展的重大历史阶段转型作出了准确判断,全面部署了当前我国城市工作的7项重点任务。其中明确提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强调要对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全面保护。”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伍江表示,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资源禀赋是城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真正动力而非制约发展的包袱。充分尊重城市既有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尊重呵护好历史延续下来的宝贵的城市特色,并努力塑造最符合自身特点的新的城市特色,不断提高城市的文化传承、文脉赓续和文化创新水平,以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使城市真正成为每一个市民心中永远的“故乡”。

“此次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这体现了党中央对城市作为复杂巨系统和城市工作系统性与全局性的充分认识。” 同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彭震伟表示,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这一重点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具有统领性的作用,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城市擘画了顶层逻辑。同济大学有着多个具有优势地位的城市相关学科,在城市工作领域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为牵引,紧密围绕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为我国新时代城市工作和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同济智慧。

“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城市发展‘绿色低碳、创新活力、智慧高效、安全韧性’等战略目标,与学院学科转型创新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陈虹表示,在智能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将充分发挥学院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发挥在具身智能、网联智能、汽车智能以及新型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助力提升城市出行的高效、绿色和低碳水平,增强城市的抗风险能力。将持续优化学科布局,进一步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产学研协同培养,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在城市更多应用场景中落地转化,为赋能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环境学科在新形势下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志伟表示,学院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全过程,为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推进气候变化与碳中和领域的学科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系统融入“双碳”战略、生态城市、新污染物治理等前沿内容,培养具有绿色低碳理念的拔尖创新人才。针对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点难点,如空气质量提升、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防控等,加强科研攻关,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推动绿色低碳技术成果在城市建设中的转化与应用。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将‘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作为新时期城市工作的重点任务,土木工程学院深受鼓舞。”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周颖表示,学院“十五五”期间将持续深化学科转型,为韧性城市建设贡献力量。针对海量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的运维需求,深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自主研发城市防灾安全智能预测模型,积极构建“感知-传输-计算-控制”工程互联网平台,突破城市防灾动态韧性地图技术,实现城市复杂系统的动态调控与韧性提升。依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同济大学城市防灾韧性创新实验室(RISE Lab),持续输出中国智慧防灾经验,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建设安全可靠的防灾韧性城市。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新时期城市高质量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指明了根本方向,作为交通运输领域的教育科研工作者,我们深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交通学院党委书记马万经表示,会议强调的“人民城市”理念、“五大转变”要求和“七项重点任务”,不仅为城市治理注入思想伟力,更对城市交通这一城市发展的“血脉”提出了新命题、新挑战。交通学院将深刻把握交通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和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以数智交通设施、高速运载装备、智慧出行服务、自主交通系统、低空交通经济、综合绿色交通、交通新质安全等七大新质方向为重点,全面推动学科转型发展,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培养创新领军人才、提供关键科技支撑。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新时代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学院师生深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设计创意学院院长胡飞表示,未来,学院将基于设计驱动的城市更新与社会创新路径探索实践,强化公共服务设计研究,运用设计思维优化服务流程、空间体验与交互模式,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公平性、便捷性与人性化水平;深化城市更新创新实践,深入探索以社区为基、多元共治的“城市微更新”模式,促进历史文脉保护、功能复合提升与社区韧性增强;助力创新城市建设,整合科技、人文与产业资源,积极参与城市创新实验室、场景示范区建设,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未来城市提供“设计驱动型创新”方案。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城市工作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把‘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城市作为人民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作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法治’是‘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城市的坚强保障。”法学院院长蒋惠岭表示,会议部署的城市工作七大任务,为城市工作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基本指引。“法治”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更新、城市生态、城市生活等各个领域为人们提供行为准则和底线,而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公平、正义、平等、诚信等基本价值也都是法治不可或缺的基本内涵。法学院将发挥在城市法治、工程法治、城市更新法治以及国际法等方面的突出优势,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发挥应有作用。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转变’和‘七大重点任务’为新时代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学院将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城市发展规律,将会议精神转化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动力。”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施骞表示,学院将依托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等创新平台,以创新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等为关键领域开展科技攻关,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与治理增效;面向新时期城市发展需求,优化育人模式,着力培养城市建设与治理领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通过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为新一轮城市更新、超大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提供精准、务实的决策咨询。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