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解放日报】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提升科创策源新能级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25-05-05  浏览:

4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抢抓机遇,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近年来,上海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人才集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期间,对上海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取得的实效给予肯定,要求上海总结好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等成功经验,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这是对上海的鼓励,更是对上海人工智能新兴产业、相关科研院所和上海高校的鞭策。

同济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作为,在服务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过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同济智慧和同济力量。

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双向赋能,打造人工智能学科新高地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中人工智能的布局和权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决定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级。为此,学校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专门制定了《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为路径,前瞻布局未来新域新质,在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本体学科群的同时,全面推动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学科交叉融合,系统性推动学科转型调整、内涵升级。

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重构人类认知逻辑,重构教育边界和教育全过程。同济大学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正在使教育从“人—人”的二元结构进化为“人—机—人”的三元结构,正在构建“师—机—生”互学习、同进步、共成长的新生态。学校把全面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作为近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已全面启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建设计划和“知识图谱”建设计划,面向学生提供大模型、具身智能、AI安全、AI伦理等全领域的知识,打牢厚实基础,适应未来发展。2024年以来,学校已打造了一百余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去年入校新生已全覆盖接受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其他的在校学生也能按需获取相应的课程,全面锻炼驾驭AI的能力。学校还同步在教师中开展人工智能专项培训,组织评选“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优秀应用场景案例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典型案例,主动探索智慧教育新形态,打造数智融合驱动下的人才培养改革的新范式,为纵深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提供同济方案。

聚焦工程智能创新发展,提升科技创新策源新能级

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高校服务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关键。同济大学结合自身优势,以工程智能创新实践为突破点,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为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同济智慧。土木工程学院基于专业知识图谱增强的混合架构自主研发的知识大模型CivilGPT已通过中央网络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备案,成为全国教育系统首个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的大模型。学校即将成立工程智能研究院、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极端环境建造研究院、自主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等五大研究院,重点推动传统工程产业从依赖人力经验的运作模式,向数据驱动、知识引导和物理规律融合的智能化模式转变,并以此示范带动数字底座基础上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四链”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科研范式、人才队伍建设等全链条系统性升级,努力承担好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的重大职责。

同济大学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强大动力,坚定不移地走人工智能赋能学校改革发展的创新之路,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为推动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

链接: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code=jfrb&date=2025-05-05&id=433500&page=02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