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背,凝结着同济大学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的重要科学技术贡献

来源:测绘与地球信息学院   时间:2024-06-03  浏览:

北京时间202462623分,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在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

此次嫦娥六号任务再次成功实现月面软着陆,凝聚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其中也凝结着同济大学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的重要科学技术贡献。

在历经主减速、接近、悬停避障、缓速下降等过程,嫦娥六号着陆器与上升器组合体稳稳落下,成为我国第四个成功实施月面软着陆的探测器。在成功着陆月背之后,嫦娥六号要为人类采集第一抔月背之壤。

不同于大片被月海覆盖的月球正面,月球背面地形复杂多变,有很多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谷,有密密麻麻的陨石坑。嫦娥探测器必须成功着陆在一块平坦的区域上,才能保证后续钻取采样、起飞上升等任务的顺利开展。

距月面仅100米时,嫦娥六号上的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进行精确避障,精准检测月面障碍,导航分系统依据三维点云实时修正预定落点,引导着陆器平移并准确落至安全着陆区,着陆器平稳着陆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预选着陆区。从嫦娥六号着陆区附近地形和光照来看,经分析着陆区附近平均坡度为2.9°平均光照为49.4%,整体较平坦,光照较好。

嫦娥六号着陆区附近1.5米高分辨率三维地形、坡度和光照图)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测绘学科教授童小华领衔的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由来自同济大学测绘、土木、信息、物理等多学科的成员组成,共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团队还获上海市教育先锋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团队多年自主研究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方法,突破了航天探测场景静态要素可信度量、航天器实时动态数据可信处理和海量遥感空间数据产品可信评估难题,实现了激光三维遥感测量的质量提升。其技术方法为嫦娥六号激光三维成像系统在极短成像时间条件下实现量测级探测精度提供了重要支撑,以高可信度探测出威胁安全软着陆的月石月坑障碍。针对嫦娥探测器激光三维成像系统着陆避障任务,同济大学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携手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团队历经十余年合作,在同济大学建设了航天激光器载荷检校与障碍探测验证地面综合实验场,相继完成了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嫦娥六号等着陆避障激光三维成像系统全系列产品二十余次检校与障碍探测验证任务。

童小华院士介绍,在各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同济大学建设了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深空探测测绘遥感与导航定位分中心、上海市航天测绘遥感与空间探测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占地三万多平米的月球与深空探测精密测绘遥感综合实验场,目前正在与深空探测实验室合作建设天都-同济大学深空探测联合实验室。未来,实验场将继续服务于后续嫦娥工程,以及合作开展我国后续火星探测、小行星探测、国际月球科研站等研究。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