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团队获第十八届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科技实物类唯一特等奖

来源:中国环境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时间:2023-10-20  浏览:

社区湿垃圾堆放点和收转运过程易产生恶臭、蚊蝇等问题,一直是垃圾分类领域的一个痛点。以上海市为例,每天全市收集的社区湿垃圾量超过1万吨,处置压力极大。对此,同济大学本科生团队破解难题,变废为宝,开出新药方,让湿垃圾成功“变身”并投入使用。该项目屡获大奖。

近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钟欣茹、冯思盈、朱春宇、李国豪4位同学在学院董滨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名为《基于超高温好氧发酵的社区湿垃圾原位资源化技术装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天时间可将让人头疼的湿垃圾转化为符合标准的绿化用土,也因此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市金奖、第十八届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科技实物类唯一特等奖。

从左至右为董滨教授和钟欣茹、冯思盈、李国豪、朱春宇

据了解,四位同学系统调研了长三角地区社区居民湿垃圾的人均收集量与垃圾组分性能,针对原位高效生物降解与干化的需求,研发出了我国本土的极端嗜热工程菌剂,实现湿垃圾与社区园林废物协同超高温好氧降解,发酵温度可全天候达到85℃以上。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进一步集成研发了搅拌破碎一体化系统、生物-化学耦合除臭系统、快速生物干化智慧控制系统等核心组件,开发出小型化湿垃圾超高温好氧发酵装备。

“一个1000人规模的社区,每天可处理湿垃圾量500千克,产生园林绿化用土70千克,湿垃圾减量率达到85%以上,处理后的产物关键指标也满足《有机肥料》要求可就地利用。”项目组成员之一钟欣茹介绍,装备产品还可与社区的垃圾分类箱房合建,通过系统设计解决静音与无臭运行要求。使用这套装备后,社区不需再对湿垃圾外运,大大减轻了城市湿垃圾集中收运与处理的压力。

目前,这项成果已在上海、淮安等城市居民小区、农村社区、菜场等不同应用场景完成10个试点示范。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