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把握历史机遇,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发展新格局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时间:2023-09-05 浏览:
9月5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众号刊发了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7月31日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所作的报告,报告题为《把握历史机遇,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发展新格局》。报告内容如下:
十分荣幸能够参加本次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和在座的全球顶尖大学的校长们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教育数字化与高等教育未来。下面,我主要谈三点思考。
第一,必须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作为催化剂对教育改革创新的促进作用。我认为,从教育的维度可以把人类文明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农耕时代,这个时代的教育更多是以私塾为主,一直到1088年创办博洛尼亚大学。第二个历史时期是从1088年到本世纪前后,这个时代更多是以大学、院系、学科、专业、班级等为教育组织模式,形成了标准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三个历史时期是从现在开始到未来。人工智能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创新赋能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形式和内容,甚至是范式的转化。比如,过去是由老师和学生构成的二元结构,而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模式下,变成了老师、学生和机器的三元结构。机器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承载载体和表现工具,而是参与到老师和学生教和学的过程当中,机器和我们共学习、同成长,智能化程度也在提高,这是教育范式的重大变革。
第二,我认为在ChatGPT对教育的赋能和作用下,中国必须建设自己的教育大模型,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教育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历史,对于传承和创造文明,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教育大模型的构建应该建立在我国自己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中国通过几十年的信息建设,在教育数字化方面积累了数以万计的课件资源,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化教材。在这个基础上,为教育的创新发展赋能,打造一个教育大模型,真正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解决个性化和大规模之间的矛盾,是非常有意义而且十分必要的。
第三,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所有学科专业的赋能作用。以同济大学为例,学校80%以上的理工科专业都是前三次工业革命,甚至是前两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学科内涵如何升级,同济大学从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打造了人工智能大科学设施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且对所有学科专业起到赋能和催化作用。以土木工程为例,今年上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同济大学举办了土木工程学科发展规划战略研讨会,提出了土木工程未来发展的三大趋势:低碳、智能、韧性。我的理解就是要用新理念、新方法,特别是用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来探索创新。
最后,希望和在座的各位高校同仁们一起携手,共同以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教育发展创新,推动学科大数据平台和专业知识图谱建设,更好地为中国高等教育、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