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至右为吴俊杰(智慧建造与低碳环境类)、吴俊杰(经济管理试验班)、吴俊杰(医学试验班)、吴俊杰(智能化制造与先进材料类)
“你好,我是吴俊杰。”“我也是。”
在同济大学2023级本科新生中,有四位同名同姓的学生——吴俊杰。他们分别来自甘肃、安徽和山西,天南地北在同济相遇。他们的专业分别是医学试验班、工科试验班(智能化制造与先进材料类)、工科试验班(智慧建造与低碳环境类)、经济管理试验班,分属济人、同德、同舟、同心四个学堂。
当得知还有其他三位同名同姓的小伙伴一起考入同济的时候,他们直呼“太神奇了”。尽管从小到大也曾遇到过同名同姓的人,但有如此紧密的联系还是第一次,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顾名思义,“俊杰”被赋予了家长们“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殷切寄托。尽管起名由来各有不同,但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够出类拔萃,拥有美好前程。而他们在同济的故事,现在正是起点。
同济正理想
经历披荆斩棘的日日夜夜,对吴俊杰们来说,同济是他们正理想的选择。
早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吴俊杰(医学试验班)就对同济有所耳闻。“当时看到有本小说里的男主角是同济建筑系毕业的,就知道同济的建筑专业特别厉害,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上同济学建筑。”
随着不断成长,理想兜兜转转,本着“济人济世”的想法,他立下了学医的志向,同济依然是他的“梦中情校”。后来,他的高考分数刚好落在了同济的医学专业,“就这样幸运地来到了同济,是非常理想的状态。”他感叹。
对于同济最初的了解,吴俊杰(智慧建造与低碳环境类)和吴俊杰(经济管理试验班)都来自高中的学长学姐。前辈分享中的同济校园生活,深深吸引着他们,了解同济拥有强劲学科实力的同时,他们开始向往起自己的大学生活。从那以后,同济也成为了他们心中的理想大学。
高考后,吴俊杰(智慧建造与低碳环境类)把同济作为了自己的第一志愿,把智慧建造与低碳环境类放在了专业第一位,如愿以偿。知道录取结果的那天,吴俊杰兴奋得一晚上都没怎么睡着觉,全家人每个人都发了一条朋友圈。他在朋友圈写道:“来日方长,前途无量。上了同济之后,祝我自己越走越宽。”
相比之下,吴俊杰(智能化制造与先进材料类)与同济的相遇就比较随性。高中时偶然间从同学那儿得知这所大学,给他留下了印象,填志愿时恰好想到同济,又恰好被同济录取。从小到大没怎么离开过家,他想向外面的世界走一点,对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充满了遐想。
成为学霸的秘籍
四位俊杰在高中的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高效的学习状态、沉稳平和的心态、劳逸结合是他们共同给出的学霸秘籍。
平日里,吴俊杰(经济管理试验班)喜欢思考,同样类型的知识点见多了也就记住了,举一反三很重要。“上课认真听,该玩就玩,保持心情愉悦,放松下来对学习也有帮助。”
吴俊杰(医学试验班)则习惯跟着老师的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保证充足的睡眠。遇到成绩起伏的时候,也要相信自己,“备考过程难免紧张焦虑,但越是如此,越要保持冷静。”
家人、老师与同窗的支持也是他们前行的动力。吴俊杰(智能化制造与先进材料类)和高中室友们如同家人一般,他们互相打气、共同进步。吴俊杰(智慧建造与低碳环境类)的高中班主任常用苏轼的经历鼓励学生,要从容豁达,“遇到点小挫折不算什么,路始终在自己脚下。”
说来也巧,四位俊杰在性格上都比较腼腆。他们形容自己,安静的时候很安静,和熟人相处的时候也是真的话唠,“在内向和外向间反复横跳。”
他们喜欢美食、喜欢做饭、喜欢Citywalk和旅行,也喜欢打游戏,作为饭后闲暇的调剂。
在成长过程中,吴俊杰(智能化制造与先进材料类)培养了很多兴趣,从小喜欢画画,长大了喜欢音乐,上了高中又喜欢运动,“校运会上带伤跑了400米,不小心跑了全校第一,当天下午勉强跑了1000米,结果还是第一。”属实是有些“凡尔赛”了。
期待能够独当一面
为了更好地迎接新生活,俊杰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做起了准备。
吴俊杰(智能化制造与先进材料类)开始调生物钟,让自己的作息变得规律起来。吴俊杰(医学试验班)买了大学英语四级的习题册,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吴俊杰(经济管理试验班)提前一个月就订好了机票和酒店,正在准备住宿用的生活用品。吴俊杰(智慧建造与低碳环境类)计划着早点来上海转转,在开学前多多熟悉校园环境。
专业课会学什么、如何修双学位、学校有哪些社团、如何成为图书馆管理员……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他们感到十分好奇。
虽然有一些对不确定性的惶恐,但更多的是期待。他们想要尽快了解、适应专业学习,学好专业知识、练就专业技能之余,多多体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让自己更加全面发展。
离开了父母的管束和照顾,俊杰们希望自己可以变得更加自律,成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有一种真正成熟了的样子。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抓住机遇,未来有能力给自己创造更多选择。
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吴俊杰(医学试验班)还希望在漫漫学医路上始终记得自己的初衷,用自己所学帮助更多人。
当然,他们同样期待开学后和彼此见面,成为好友,一起开启一段精彩万分的旅程。(文/陈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