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同济大学主办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论坛,发布《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张江宣言》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3-07-05  浏览:

今天,同济大学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论坛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开讲。论坛得到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指导。会上,发布了《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张江宣言》。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周亚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副司长孙志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出席论坛并先后致辞,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主持论坛开幕式。潘云鹤院士、郑南宁院士、庄松林院士、高文院士、桂卫华院士、丁文华院士、吴光辉院士、吴志强院士、李杰院士、张宏科院士,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陈石燕、浦东新区副区长吴强,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广明、副校长童小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项党、上海航天电子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金蓬嘉,以及来自50余家高校、企业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发人员等出席论坛,围绕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方守恩向各位领导、院士和专家长期以来给予学校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人工智能是涉及广泛领域的交叉学科,对其它学科的影响和重要性不容忽视。近年来,同济大学探索建立了融合多学科交叉优势、科教产教结合的新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积极进展。举办此次论坛,旨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学科交叉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学科创新发展,相信论坛能给高校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学科更新发展提供很好的指导。

周亚明表示,人工智能事关产业变革和未来发展。当前,上海正全力支持同济大学等在沪高水平大学聚焦强化拔尖创新和紧缺急需人才培养、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托人工智能升级改造传统学科专业,开展人工智能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实践。期待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学会协会深化合作,协同培养人工智能领域未来人才。

D21C

孙志诚表示,学科融合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人工智能赋能是学科融合创新的必然选择,深化产教融合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选择。此次论坛的选题非常准确,意义非常重大。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积极引领、协同赋能,有意识地运用“人工智能”这一革命性的工具,不断改进知识探索的传统方法,改进知识创造的传统路径,改进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  

CFE8

武世兴表示,为推动高校着力构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发布了一系列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规划、计划和项目,在各级教育体系中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本次论坛的举办恰逢其时,希望通过论坛上的交流碰撞,为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专业交叉的路径、模式、机制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启迪,更好促进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D8C4

潘云鹤院士、郑南宁院士、高文院士、吴光辉院士、吴志强院士、丁文华院士、张宏科院士、郑庆华先后作了题为《计算机学科发展:交叉和分叉》《AI赋能知识生产与创造力培养》《开源智算平台赋能新一代人工智能教育》《AI助力大飞机融合创新发展》《智能交叉:学科新生迭代的时代关键——众脑:AI进入社会智能新时代》《数字创意技术发展思考》《新型网络研究与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同济大学的实践与探索》的报告,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科技、产业等各领域的创新探索和学术思考。桂卫华院士、张宏科院士、明东主持报告会。

郑庆华表示,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深度融合的化学反应。同济大学瞄准国家急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重大平台为载体,以科研任务为牵引,以机制体制创新为保障,积极推进有组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组织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有组织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在论坛的高峰对话环节,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副校长贾维嘉、复旦大学教授姜育刚、中南大学教授阳春华、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勇东、上汽集团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项党围绕主题,结合各自实践与思考,展开了高峰对话,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陈虹主持。

来自全国一批“双一流”建设高校、知名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代表共同触摸屏幕上的科技光点,《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张江宣言》正式发布。

宣言指出,人工智能在深度赋能产业的同时,也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与会各方对如何进一步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融合达成以下共识:

一要把握趋势。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通过人工智能赋能,为传统学科发展带来新的视角和手段,创造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模式。强化在学科交叉前沿领域引发链式突破,加快学术思想交融和技术整合、助力系统思维和研究范式变革,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

二要明确方向。坚持“四个面向”,以瞄准国际前沿、对接国家需求、服务产业场景作为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融合的着力点,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海纳百川”式的系统性融汇。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支撑社会各领域智能化转型和高新科技的创新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续活力与能量。

三要创新生态。围绕人工智能赋能,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完善学科建设规划,改革学科专业建设模式。面向新时代产业需求,打破学科壁垒,创新机制,通过学科集群强化内涵建设,激发学科融合的乘法效应,拓展学科交叉的深度、广度,创新教育生态,培养具有人工智能思维的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

四要协同推进。打破校际、校企、校院之间的围墙,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化学科交叉的内涵。以人工智能赋能作为“催化剂”,汇聚多学科力量,共同聚焦产业真需求、挖掘前沿真难点,促进大学与社会、科研与服务、学科建设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紧密协同。

宣言指出,交叉融合引领创新,人工智能赋能未来。参加论坛的各方代表将坚持上述共识,共同为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融合绘制蓝图、设定目标、明确路径、协同行动,让人工智能在学科交叉创新发展中持续发挥“领头雁”作用,为服务“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构建智慧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论坛由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得到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的支持。(文/黄艾娇  图/周游  视频/武毅翔)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