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力之所聚!为城市更新范式创新注入“同济智慧”
来源:文汇报、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3-06-11 浏览:
杨浦滨江再出发,高校及Z世代大学生可以发挥怎样的智慧?眼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伍江正率领骨干团队,沿着滨江,开展紧密调研。以杨浦滨江第二轮城市更新中的重大项目“哔哩哔哩新世代产业园”为主题,同济师生积极开展毕业设计教学,探讨高能级和高活力的综合性城市更新节点的规划设计方法。目前,11位毕业生以“造梦工厂”“乐园2.5”“次元聚场”为主题完成的城市层面和建筑层面设计方案正在学校展出。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成就一流城市。当前,上海正面临从增量扩张向精细化存量更新的重大发展转型。同济大学当如何传承“和上海城市发展相濡以沫”的办学传统,深度参与城市发展?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同济从“纸上学”到“事上见”,把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结合起来,真刀真枪找毛病、真心真意寻对策。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同济以高质量科研带动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全面提升,校领导带着问题开展校内外大走访、大调研,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努力在“学思践悟强使命、感恩奋进建新功”上交出满意答卷。
以“人民城市”为引领,服务超大城市更新
第一轮城市更新中,杨浦滨江已完成从“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的华丽转身。随着在线新经济的头部企业总部园区陆续入驻,这里正在进入规模更大的第二轮城市更新。
新的挑战摆在面前:既要保证创新发展的新生城市机体,又要维护好历史遗产,让其得到更为系统和妥善的保护延续和活化利用;既关注滨江公共空间的“面子”,又需关怀老旧小区改造的“里子”。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同济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激励各专业师生“走出校园小课堂,走入城市大课堂”,服务超大城市更新,为人民城市建设贡献新力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教授介绍,目前,该学院50%的学生的作业和毕业设计选题从城市中来。同时,学院还在努力推动更多的毕业设计展览、师生设计作品深入到城市中去,服务城市更新。
如何通过协同创新,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更新模式?以问题为出发点,同济大学组建多学科团队,深入调研走访,以“实绩”作为衡量初心使命的一把标尺。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30位授课教师中,有24位老师担任社区规划师,5位老师担任乡村规划师、15位老师担任乡村建筑师。
为应对城市更新的时代需求,早在2017年11月,同济大学就获批建设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2018年5月,同济大学成立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国际)研究院,为城市更新和科学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助力。
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城市更新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在加快人民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管理手段,以“数智”赋能城市精细化管理?同济大学自觉使命在肩,持续发力。
同济智慧,引领上海五个新城数字化转型。继2022年8月同济大学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具体承担、旨在引导上海五个新城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的《上海市新城数字化转型规划建设导引》发布后,同济大学正整合全校多学科力量,探索城市数字底座规划与建设,以“一图”为统领,形成全市层面统一规划、全市域覆盖、地上地下统一、室内外一体的高精度数字城市的基础载体。
致力于打造全国智能社会治理样本,同济大学与杨浦区共建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正积极探索智能社会治理的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体制机制,加快推动一批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智能治理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落地生根。
以城市更新丰富实践反哺人才培养
这几天,杨浦滨江绿之丘,一场面向公众开放的毕业设计展十分吸睛。这里汇集了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125位本科生和85位硕士生的设计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展现了同学们对当前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的共同关切。统一街道空间风格,更新沿街界面;分析整合商铺数据,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统一迭代……毕业生尤安睿以杨浦区阳普鞍山邻里市集片区为例,对邻里市集进行微更新改造设计研究,希望不止是打造一个购物的空间,更是社会生活的空间、心灵休憩的港湾。
在上海城市更新的主战场上,活跃着一大批同济青年学子的青春身影。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同济大学学生主持完成的《城市360——以居民为中心全流程、全方位服务社区改造》项目,获评“我最喜爱的项目”。团队基于城市的“畸零空间”,助力城市微更新与社区自治,已在上海一批社区中建立了全流程、全方位、全覆盖的微更新服务体系。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同济大学对照中央期待找差距、促发展,找准人才培养切口,树立战略思维,科学谋划调查研究。在调研中,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明确要求,“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同济要结合主题教育开展,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把‘学术与育人’第一价值追求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全面提升自主培养创新人才能力,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