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标兵⑧】破解“生命密码”!同济团队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来源: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研工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时间:2023-02-23  浏览:

他们,瞄准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探索生命奥秘,揭示疾病起源;他们,开创了信号转导与表观遗传机制的交叉领域,极大地推进了干细胞领域中表观遗传特异性调节机制的研究。他们是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康九红教授领衔的干细胞与表观遗传导学团队,持续为中国干细胞研究贡献同济力量,日前获评同济大学第二届“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标兵。

“做学问先做人”

作为导学团队负责人,康九红教授一直倡导的是“做学问先做人”。

教学生治学之道,更授以学生为人之道。在繁忙的科研和党政工作之外,康九红教授每学期都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表观遗传学》等课程,将课程思政融于专业教学,课程获评研究生卓越课程、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等教学改革项目。他深入学生社区,热情参与驻楼导师活动,做青年学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在康教授的引领和带动下,团队的各位导师积极承担学院班主任、支部书记等工作,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对他们在学习、科研、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和现实困难主动给予关心和帮助,积极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康老师始终以科研报国为己任,他对年轻人也抱有这样的期望。他经常给我们讲黄大年、钟扬等科学家的事迹,讲表观遗传学研究成果用于疾病治疗的案例,激发大家的科研热情。”责祎旦·加帕尔同学牢记老师教诲,博士毕业后返回新疆大学,扎根新疆,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教学科研事业贡献力量。

兰园园同学硕士毕业后主动回到西部高校投身家乡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康老师常说,科研要善于学习、发现问题,要拥有诚实的品质,更要努力。他让我们学会了遇到困难要坚持,‘攻克难题,勇于挑战’,这是他教给我的宝贵财富”。

“他常教导我们,搞科研做学术要实事求是。他说,学术的意义是求真,探求真理应该是每个科研工作者的崇高职责。博士期间养成的科研习惯让我受益终身。”已获得哈佛医学院讲师教职的李国平同学感恩康老师的严格要求。

破解“生命密码”

细胞的命运改变与个体发育、疾病发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决定细胞命运的因素是什么?细胞之中存在一个怎样的世界。

康九红教授带领团队瞄准国家重大需求、配合学校学科布局,将核心科研方向定位在国际前沿的干细胞与表观遗传研究领域。

团队在科学研究上屡创佳绩,在干细胞的表观遗传和信号转导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不仅开创了信号转导与表观遗传机制的交叉领域,而且极大推进了干细胞领域中表观遗传特异性调节机制的研究。团队发现了GPCR受体信息由膜到核传递的表观遗传途径及多个细胞内特异性调节基因表达和功能的“信号分子-转录因子-表观遗传修饰酶复合体”途径,阐明了多个非编码RNA在干细胞多能性获得和定向分化等细胞命运决定中的新功能和新机制。

2019年,同济大学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揭牌,助力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康九红任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主任。“除了管理和组织好资源库的工作,还要着力解决干细胞质量标准、多能干细胞向功能细胞分化(如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等)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为干细胞临床转化提供安全、有效的干细胞资源。”

团队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等重点项目,申请干细胞相关专利17项,其中授权专利9项,研究成果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指导研究生先后在Cell Stem Cell、PNAS、Adv Mater、Adv Sci、Cell Res、Nucleic Acids Re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80余篇,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好评。

教学相长,师生互促共进

“生命科学关乎健康、环境甚至人类的未来,生命科学研究者使命和责任重大,我们希望能培养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实践的高质量研究生。”康九红说。

团队现有导师8名,博士后4名,博士生17名,硕士生5名。迄今为止,团队已培养毕业中外博士和硕士52名。其中,8人获国家奖学金,4人获评优秀毕业生,1人获评优秀博士毕业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培养的毕业生均已成为干细胞与表观遗传领域优秀青年人才。其中,8人入职哈佛、同济、交大等国内外高校,8人进入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新华医院、东方医院等医疗机构投身临床研究,23人进入复星医药、上海细胞治疗集团、辉大基因等公司从事技术研发。

“从本科生、博士生到博士后,从科研工作的辅导、科研思路的建立到科研生涯的选择,一路走来,康老师给了我诸多有益的指导和帮助。”郭旭东作为优秀博士后出站即受聘为同济大学青年百人B岗特聘研究员留校工作,同时荣获中国解剖学会第三届“Labcracker青年创客大赛”创客奖。如今,他是团队里最年轻但耀眼的科研新星。

在提升研究生质量的同时,团队始终将培养高水平和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作为团队的重要任务。团队迄今已培养出站和在站博士后共计5人次,其中4人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青年项目资助,4人次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资助,1人次获得上海市超级博士后项目资助,1人次被评为同济大学优秀出站博士后二等奖。

“能培养出优秀的德才兼备的学生,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这是我们做老师最值得自豪的事情。教学相长,我们也从中得到了很多启示和提高”。据介绍,团队负责人康九红教授先后获评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科技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首届十大“科研新星”、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同济大学“立德树人”优秀教师、同济大学师德师风优秀教师等,汪贵英教授和郭旭东研究员先后荣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称号,李昂副研究员荣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