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人工智能交叉人才培养的一次创新尝试——“复杂智能系统分析与设计”暑期学校小记

来源:新闻中心、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   时间:2021-07-22  浏览:

 7月17日,由同济大学牵头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科学中心”)主办,北京理工大学、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TCCT)多自主体控制学组、教育部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专委会协办的2021年“复杂智能系统分析与设计”暑期学校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结营。至此,为期一周的科学中心首期暑期学校圆满落下帷幕。

“希望各位学员通过此次暑期学校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前沿理论与方法,促进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培育学科交叉的科研兴趣,激发科研创新潜力,进而成长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中心主任陈杰在7月12日开营当天就对学员们提出殷切期望。

 

聆听10场名家系列讲座,参访多个人工智能名企

此次暑期学校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包含“名家讲堂”系列讲座、名企参访、小组课题研究及成果汇报展示等多种形式、多个环节,开展互动式学习。

从7月12日到16日,10场“名家讲堂”系列讲座纷纷开讲,来自全国13所高校的54名线下学员饶有兴致地先后聆听了陈启军、黄捷、程代展、林宗利、陈本美、姜钟平、谢立华、陈虹、方浩、辛斌、朱雪忠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主题报告,报告涵盖自动控制、复杂数学理论、无人机、车辆自动驾驶、遥感控制和人工智能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等人工智能领域相关重要内容。

暑期学校期间,线下学员们有机会分别前往IBM公司、深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钛米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等人工智能企业,实地参观、感知了一系列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名企参访,我们对AI的实践和应用有了更加直观的认知和感受。”学员们说。

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探访,更有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和探讨。在张江人工智能岛、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和深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学员们还与工作人员开展交流和探讨,对他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创造、人才管理和未来的发展战略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 IBM公司的持续创新精神、深兰科学院独特的人才培养和经营管理模式等,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15个跨学科团队开展课题研究,6小组作成果汇报展示

小组开展课题研究,是此次暑期学校的重要内容。54名线下学员分为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组,理论组和应用组又各自细分为9个和6个课题小组,在科学中心青年教师带领下,15个课题小组分别结合AI理论和技术,针对现有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期间,热火朝天的讨论场面随处可见。

在暑期学校结营式上,6个课题小组作为代表,分别以《一类随机线性跟踪系统的跟踪控制方法》《智能汽车跟驰模型稳定性研究》《指数收敛的分布式量化优化算法实现》《桥梁风致振动的智能主动控制系统》《分布式优化》《医用磁控微纳米机器人的结构设想》为题,分别从研究背景、问题描述、研究进展及结果、团队分工、成员感想及建议等方面进行汇报展示。

科学中心何斌教授、洪奕光教授、程茜教授作为汇报环节的导师,针对学员们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给予指导、提出建议,对每组汇报逐一点评,并指出下一步研究方向。

这些线下学员的专业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科学、控制、信息、通信、土木、交通、机械等多专业,每个小组都是一个跨学科交叉研究团队。导师们表示,不同的专业背景为同学们提供了探索问题的各自独特视角,通过朋辈学习与互助研究碰撞出了创新的火花,让研究的内容更深入、更多元,更体现交叉,为求解诸多问题提出了更多可能性。

科学中心负责人为全体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并对6个最终汇报的小组成员进行了表彰。

 

  学科交叉促创新,学员深感获益良多

“我参与设计一款‘医用磁控微纳米机器人’,切身体验到学科交叉的魅力。我们小组成员来自三所高校,分别带来力学、化学、物理、测控与知识产权领域的专业知识,通过一个小课题的研究过程,对文献检索与阅读、科学问题发现、寻找设计思路、初步完成方案的构想等这些科研工作的关键节点有了感性认识。”暑期学校学员、同济大学2019级智能科学与技术专项博士生李文红说。

此次暑期学校还对学校青年教师开放,参加学习的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党新志同样深感获益良多。他说:“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灾害风险预防和管理等诸多方面大有可为,是我未来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这次学习,也让我看到了不同学科通过密切合作创造新的研究和价值点的现实可能性。”

科学中心负责人表示,此次暑期学校旨在发挥同济大学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为有志于从事人工智能交叉研究的优秀学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是科学中心创新人工智能交叉人才培养体系的有益尝试。希望各位学员通过这次暑期学校能进一步培育学科交叉的科研兴趣,激发科研创新潜力,善于将人工智能的概念、技术和方法应用到各自的研究领域。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