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同济大学第六届女教师论坛暨卓越女性颁奖典礼举行,多位同济女性获荣誉

来源:校妇委   时间:2020-12-22  浏览:

12月18日,以“卓越女性成才之路”为主题的同济大学第六届女教师论坛暨卓越女性颁奖典礼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100余位女教职工、女大学生代表参加了四平路校区现场活动。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发来贺信。校党委副书记吴广明出席。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玲燕、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俞丽华荣获第六届“同济大学卓越女性荣誉奖”。附属东方医院南院医学检验科主任吴文娟,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ICU病区护士长惠蔚,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校友会秘书长郑晓蕾荣获第六届“同济大学卓越女性抗疫贡献奖”。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通过贺信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希望广大师生以同济卓越女性为榜样,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全球妇女事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吴广明向获奖女教师、女医务工作者表示热烈祝贺并致以崇高敬意。他表示,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学校正在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希望师生们向同济大学卓越女性学习,以她们为榜样,奋发有为,不断追求卓越,作出新的成绩。

陈玲燕通过视频发表获奖感言,回顾了自己在同济创建现代物理实验室和引进人才的历程,表达了对学校的深切感恩之情。俞丽华分享了自己在电气照明领域的开创性工作,鼓励同济女性追求卓越。两位老教授既分享了她们宝贵的人生积淀,也对青年女性寄予殷切期望,赢得了大家热烈掌声。

吴文娟通过视频,介绍了她在武汉抗疫一线承担方舱医院院感防控工作的成功经验,并发出为全球抗疫贡献力量的行动倡议。惠蔚介绍了自己作为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的抗疫征程和繁重护理工作中的点滴,以切身体会告诉大家“抗击疫情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殊死抗战,而是一群人的休戚与共”。郑晓蕾介绍了同济大学校友会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出色工作以及同济校友与学校共担当、与国家同命运的感人事迹。她们质朴的话语中蕴含着女性的勇敢、坚韧与大爱,深深感动了每一位观众。

在主旨报告阶段,上海市女教授联谊会副会长、第四届卓越女性教学奖获得者、我校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何敏娟以《树理想、立师德、敢创新、追卓越》为题 ,分享了自己如何以身示范、立德树人,引领学生在学习路上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生动实践。校妇委主任马锦明以《十载芬芳、砥砺成长——同济大学女教师“卓越女性成才之路”发展回眸与愿景瞭望》为题,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了同济大学“卓越女性成才之路”十年历程,探讨对卓越内涵的理解,并介绍了《卓越女性成长》课程等旨在营建卓越文化、涵养美好品德的学习实践活动,鼓舞同济女性明晰使命、不忘初心、追求卓越、勇敢前行,走在时代前列、贡献文化文明。

(图/周游   视频/宋宇星)

附:第六届同济大学卓越女性奖获奖者事迹介绍

陈玲燕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自1980年起在同济大学物理系任教,创建了同济大学近代物理实验室并担任主任。她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在科研与教学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她主持的BaF2对辐照损伤机理研究达国际领先水平,并成功用于实践;她主持的新型超快辐射探测器性能研究获省部级三等奖。在教学方面,陈玲燕教授研制了验证相对论效应实验装置,首次让大学生能够在大学校园里用自己操作的实验学习并验证了相对论效应,这个实验装置填补了国内该方面实验的空白,获得当年全国高校物理教学仪器优秀研究成果唯一的一等奖,现在该仪器已成为我国大学近代物理实验的基础及必备实验,影响广泛且深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陈玲燕教授为同济物理学科引进了学科建设的中坚人才,包括顾牡教授、王珏教授、王占山教授等。她引进的人才又培养和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奠定了同济物理学科今天的基础和繁荣。

陈玲燕教授高风亮节、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她不仅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博士生、硕士生,而且真心诚意地引进、培养、指导、帮助青年教师,为同济物理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俞丽华   

同济大学教授,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高级照明设计师。1960年于南京工学院毕业后,开始在同济大学任教,从事本科生、函授生、研究生的教学,兼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电气工程设计师。

从教39年间,为中国电气工程、照明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是我国电气照明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她编著出版的《电气照明》教材,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得机械工业部、中国照明学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多项优秀教材奖。她带领师生团队开展建筑电气、照明工程设计项目数百项且有多项获国家、省部级奖,尤其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她曾先后在多个社会学术团体中任职,担任上海市照明学会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照明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建筑电气分会理事、全国建筑电气设计技术协作及情报网交流网,各有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顾问等,她曾负责制定相关行业规范、标准,负责开展行业科普工作,均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俞丽华教授曾获得上海市先进女职工标兵、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中国照明学会“教育与学术贡献奖”一等奖;上海市照明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照明行业大国照明突出贡献人物”等多项荣誉和称号。 

吴文娟  

同济大学教授,主任技师,博士生导师,附属东方医院南院医学检验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博士,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院、梅奥医学中心、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访问学者。担任中国女医师协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委员、上海市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分子诊断分会感染病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微生物学组组长、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主任评审员。

今年2月4日,吴文娟随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暨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驰援武汉抗疫一线,被任命为感控部门负责人,承担整个方舱医院院感防控工作。作为健康守护人,她始终坚守在确保方舱医院“零感染”的岗位上,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主动请缨奔波其它方舱医院指导传授经验;在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之外,带队深入方舱和武汉市新冠重症患者定点救治医院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新冠病毒环境监测。当方舱医院取得初步胜利、患者接连清零时,她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组织完成方舱医护的新冠抗体检测。在她带领的团队守护下,东西湖方舱医院成功实现了“三个零”的目标,她所主编的中英文双语《方舱医院感染控制手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实务》一书,为国家抗疫政策和管理规范的制定建言献策,积极为全球抗疫提供经验。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和中国女医师协会最美抗疫巾帼人物奖。 

惠蔚   

现任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ICU病区护士长。在18年的护理工作生涯中,她不断学习新知识及新业务,提升自己,通过学习取得本科学历、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证等,在市级、校级、院级等各类操作技能比赛中多次获奖,并发表论文数篇。

除夕夜,她作为上海市首批援鄂医疗队成员毅然踏上了前往湖北武汉抗疫的征程。在虹桥机场接受央视记者采访现场,当被问及是否会有畏惧时,她只是微微一笑:“有国才有家,没有国哪来的家”“既然投身护理行业,自踏入呼吸科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将面临的是什么,我将肩负的是什么”。武汉金银潭医院北三病区的患者危重程度高,护理工作繁重,工作压力大,这些并没有使她退缩,反而树立起要战胜这场疫情的信心。她以出色的工作态度和能力获得患者、组员的一致好评。在武汉抗疫期间,惠蔚以自身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党组织的高度肯定,并在抗疫一线火线入党,这极大地鼓舞了她的工作积极性。返沪后,她仍然工作在医院的抗疫一线,根据武汉抗疫经验做好防控重要环节的把控,根据新冠肺炎特点,更新健康宣教资料和宣教方式,科室设置微信公众号,及时更新健康宣教知识并开展“云探视”制度等。在疫情常态化管理模式下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由于在抗疫工作中表现出色,荣获“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首届“医德楷模抗疫特别奖”、上海市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2020年同济青年五四奖章。 

郑晓蕾   

同济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同济大学校友会秘书长。199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热能工程系,历任汽车学院分团委书记、党总支副书记、百年校庆筹备办公室副主任、对外联络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曾获同济大学首届十佳师德师风教师称号。2008年担任校友会秘书长。她始终带着热情和感情投身于为校友服务、为学校服务的事业中,坚守岗位,默默奉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她从大年初一开始放弃假期,坚持主动作为,与校友会的同事们一道,并协同学校相关部门,带领和发动校友力量,始终与国家同命运,与学校共担当,与校友在一起:在武汉疫情爆发物资紧缺阶段,响应校友倡议,校友会发起设立了“同济大学医疗支援专项基金”,号召海内外校友会和各界校友捐款捐物,并克服种种困难,把捐赠的物资全部运送至抗疫最前线;发起“同济英雄基金”,短短一周时间,募集到资金,并把慰问金发放到附属医院医疗队每一位队员;在海外疫情迅速蔓延之时,心系海外校友,了解到各国校友的现实困难和需求,用最快的速度把急需的物资送到校友们的手中;与此同时,发挥校友会公众号的宣传作用,收集并原创近50篇宣传稿,大力宣传各条抗疫战线上同济人的先进事迹,弘扬同舟共济的精神。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