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推动中外建筑思想文化交流的使者——追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罗小未教授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0-06-09  浏览: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罗小未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6月8日6时3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

 “深切缅怀永远优雅的罗先生!”“我想重温《外国建筑史》!” ……听闻噩耗,同济大学师生纷纷在微信朋友圈表达缅怀,寄托哀思。 

首开《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等课程,主持编著近10种相关教材

罗小未1948 年自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毕业后,1951年起在圣约翰大学执教,讲授外国建筑史。

毕业照

1952年院系调整后,罗小未成为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与理论教研室的创始人。从此,她长年孜孜不倦地专注于建筑历史与理论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数十年来从未间断。

1955年,与吴景祥、冯纪忠、谭垣等教授在一道交流。

她率先在国内建筑院校中首开《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课程,并与同事们一道辛勤耕耘不息。建筑历史是一门跨许多学科的复杂学科,编写历史教材实际上是一项浩大工程,需要历史、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知识背景。当时的文献资料极其有限,她就自编教材和图册,收集图片,制作幻灯片,建立教学档案,相继主持编著完成了《西洋建筑史概论》(1955年出版)、《西洋建筑史与现代西方建筑史》(1957年出版)等近10种相关西方建筑历史的教材,影响遍及全国多个相关院校。

1956年,在文远楼为学生授课。

 当年,无法赴国外实地考察世界历史建筑,作为这一领域先行者的她,只能依靠艰苦的自学,勤啃书本,一点点持续努力着。除了文字,她还十分重视图像的积累。1961年出版的《外国建筑史参考图集——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建筑史附册》,1963年出版的《外国建筑史参考图集——原始、古代、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建筑史部分》,都是基于罗小未等老师长期的活页图片积累而成的。

上世纪80年代初,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罗小未怀着兴奋感,更带着发展中国现代建筑的强烈使命感,积极开拓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就像见到了老朋友!”她实地考察一处处世界历史建筑,兴致勃勃地寻找着她在讲台上讲解过数十年的众多西方著名城市与建筑。

厚积薄发,她迎来了教学与学术生涯的黄金时代。她应邀赴国内各大建筑院校讲学,一张张老照片定格下她激情开讲的身影。她组织编写的全国建筑院校统编教材《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以及《外国建筑史图说》一直被持续使用,前者2004年经她精心修编出版,现已成为全国300余所建筑院校共同认定的教材。

1982年,在北京讲学。

为了引导研究生通过对西方建筑思想与实践的深度学习,较为深入地了解西方现当代建筑思潮和建筑理论动态,从而引发青年学子对我国自己的建筑,乃至对世界建筑发展进程的关注与思考,从1983年起,罗小未开设了一门名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的课程,最初是选修课,后来成为面向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全院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 

悉心培养提携后学,其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影响深远

她总是一脸灿烂的笑容,衣着讲究,气质优雅,讲台上的她更是神采飞扬,同学们尊称她为“罗先生”。

1985年,在迎新会上与学生在一起。

1987年,同济大学80周年校庆活动中,为学生作学术讲座。

“这一称谓表达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对博学笃志的学者的敬重和对学识的敬畏。”郑时龄院士说。他至今仍保留了他大三时罗先生主讲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的一份课堂作业和先生的批语。这份作业谈的是现代建筑运动与艺术思潮的关系,罗先生鼓励他,说这篇文章可以发展,“这个鼓励让我从此热爱上了建筑历史和理论这门学科”。1978年,他回同济大学建筑系攻读硕士学位时,又在建筑历史课上得以聆听罗先生的教诲。1990年起,他师从罗先生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学位。

上世纪90年代博士毕业后,常青来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他的合作导师正是罗小未教授。“她不仅在专业教学和研究上出类拔萃,给人以深刻启迪,谈笑间也总能让你感受到‘世事洞明皆学问’的道理。”常青院士说。

“这些年来,对我学术成长中影响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罗先生。”伍江教授说,罗先生的学术研究具有强烈的开放性、时代性、开拓性和深邃的思想性,我们应该将其学术思想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在教研室指导研究生

近70年同济执教生涯中,她一直潜心勤耕教苑,提携后学,为国育才。她以严谨的学风和敏锐的学术思想教导并影响着学生,在国际交流中积极将后辈引荐给著名学者。她悉心培养了大量本科生,指导培养了数十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如今他们都已成为建筑、规划学界和业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指导研究生

2005年,与毕业或在读的研究生在一起。

在“罗小未教授从事建筑史教学回顾展”现场

 她建立了共有四代人的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及研究的团队,在她退休多年以后,她的教学与学术传统得到了继承与发展,并继续产生着广泛的影响。2006年,中国建筑学会授予罗小未教授“建筑教育特别奖”。

2015年9月10日,与建筑历史理论方向的教师们共度教师节。

在卢永毅教授看来,“罗小未先生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还不仅限于学术与教学”。她还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她强调广泛的兴趣和良好的修养是成为这个领域教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而罗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具备多重素质的前辈。她从小就爱好多样,曾学过芭蕾,当过羽毛球队队员,还曾被国立音专声乐系录取。

她与李德华教授相爱相知相伴一生,携手并肩战斗,伉俪情深。2017年3月,由校友捐资,李德华、罗小未夫妇同意冠名的“李德华罗小未设计教席”启动。这一教席的设立,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尚属首例。此后,学院每年邀请国内外建筑、规划、园林领域各一位设计名家,执教本科生或研究生一个学期的设计课程。 

2014年5月,出席“李德华教授城市规划建筑教育思想研讨会”。

引介国际建筑学术思想,有力推动我国现代建筑发展进程  

1980年,罗小未在《建筑师》杂志上连续发表《格罗披乌斯与“包豪斯”》《勒·柯布西耶》《密斯···罗》《莱特》4篇文章,向国内推介一批现代建筑的奠基人。此后,她撰写的《西方五、六十年代的建筑思潮》《谈西方现代建筑师的分代与建筑分代》《运用符号分析学,“阅读”非洲当代的城市》等文也相继发表于《世界建筑》《建筑学报》。

“引入世界建筑的学术思想和先进经验,并非是‘崇洋媚外’,而是推动我国重启建筑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有建筑历史学家这样评论,这极大助推、加快了中国建筑打开国际视野,追逐并最终融入世界建筑思潮的进程。

其时,罗小未教授先后在欧美多个城市和十多所著名学府访问、讲学和学习,并采访了数十位西方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凭借第一手资料和引领性的研究,她首次将西方现代建筑的成就以及当代建筑的各种思潮和流派梳理引介国内,学界认为“这不仅对国内建筑教育,更对推动国内建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外国同行交流

2003年,在柏林讲学。

“罗先生的国际交流并非是西方文化的单向输入,她其实扮演了东西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她的弟子们说。在国外知名学府访问期间,罗小未教授所作的系列讲座,聚焦的都是中国传统建筑、古典园林以及中国空间思想,由此为中国建筑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1980年9月至1981年2月,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担任客座副教授,讲授中国建筑。

她是国内建筑界最早提出外国建筑史的研究必须打破“西方中心论”的学者之一,她很早就把目光拓展到西方之外的伊斯兰建筑、第三世界建筑。在为20届国际建筑协会大会编辑出版的《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中,罗小未与多位世界著名建筑理论家担当主编。1998年,她被评为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

1998年,被美国建筑师学会授予荣誉会士。

她主张以论带史,是最早创导建筑理论、建筑史和建筑批评三位一体的学者。她始终努力坚持对建筑问题的独立思考和理性的批判态度。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她就对上海某些宾馆建设追求国外全玻璃幕墙的“现代化气息”保持谨慎,提出“决策前必须知道全玻璃幕墙的利和弊”。在高楼快速发展之初,她就对高层建筑包含的城市问题和建造技术以及节能、造价问题展开学习讨论,力图推动建筑发展的理性思考。

她注重学术的发展,在1984 年就创办了重要的建筑学术刊物《时代建筑》,在其创刊号上就发表《贝聿铭建筑理论初探》一文。1989年,她在《建筑学报》上发表论文《建筑评论》,奠定了建筑批评学的理论基础。2015年出版的《罗小未文集》收录了她关于西方建筑史、建筑理论、建筑史研究、城市文化和建筑遗产保护、教育思想等方面的论文数十篇,从中可以一窥这位学术开拓者的坚实足迹。

2004年,罗小未教授参加《时代建筑》杂志工作研讨。

直接参与指导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实践,研究成果成为经典文献

“城市要有个性,城区也要有自己的个性。最好、最有价值与最现成的个性便是该地区与生俱来的历史文化特色。因为这些特色既非他人所给予,也非他人可以取走或拷贝的。因而在规划中如何充分利用与发挥这些个性与特色的潜力,如何协调旧城改造和历史风貌区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保护本地区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推动老城区的功能升级,成为本规划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

这段文字,摘自罗小未教授主编的《上海老虹口北部昨天•今天• 明天——保护、更新与发展规划研究》一书,她担任这个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上海建筑指南》《上海弄堂》《上海新天地——旧区改造的建筑历史、人文历史与开发模式的研究》等一系列专著,是她研究上海近代建筑与城市的珍贵成果,如今已经成为研究上海近代城市与建筑的经典文献。

 罗小未教授长期担任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她作为上海近代建筑与城市研究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先驱,在上海历史建筑遗产保护工作进程中,留下了独特的影响和贡献。她主编和参编的一系列关于上海近代建筑的专著成为上海历史建筑保护的指南,其研究成果被认为对推动社会重新认识历史建筑的价值,意义重要。她还为上海市建立一系列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直接参与指导了几乎所有关于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立法保护与建筑再生的实践工作。

1999年,参加建国50周年上海经典建筑评选活动评审。

对于上海近代建筑研究及历史建筑保护,罗小未教授不仅有着重要的学术贡献,她在建筑设计上也有大量工程实践成果。她是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顾问,多次获得全国和上海市的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广受关注的淮海路历史风貌保护、外滩信号塔保护,外滩3号、6号、9号、12号和18号的修复改造,“马勒公馆”“新天地”和“外滩源”的保护改造项目,都凝聚着她的智慧。

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建筑,并为学生讲解历史建筑。 

“我们将永远怀念罗先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表达着共同的心声。 (文/艾娇   图/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