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发挥学科优势,建设大学新型智库”同济智库论坛在校举办

来源:文科办   时间:2018-12-17  浏览:

1215日,由同济大学文科办公室主办的“发挥学科优势,建设大学新型智库”同济智库论坛在同济大学中法中心举行,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政府、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论坛由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主持。

江波介绍了同济大学智库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同济大学一直高度重视智库建设工作,并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智库建设在向更高水平的迈进过程中,特别是在明确目标、定位和特色,进行点面结合、体制机制创新、加强队伍建设等许多方面,同济大学任重道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涛致辞。他指出智库建设应该牢牢把握三个要点:第一是使命感。智库应该是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做一些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前沿性的工作。第二是影响力。包括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在专家学者当中的影响力,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第三是通天接地。通天就是在宏观上了解党中央国务院的大政方针,了解国家决策部署,在微观上对各种类型的政策、现状、情况非常熟悉。接地就是接地气,了解基层的情况。马涛表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希望今后能够与同济大学、上海市的教育同仁建立起更密切的联系,共同为中国的教育繁荣、改革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昕致辞。他指出,必须把智库工作作为大学发展血脉中必要的基因,大学的重要职能就是服务社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于总书记提出的办什么样的大学、怎么办大学这两个重要命题,一流智库建设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在建设大学新型智库的过程中,必须做到高站位、实举措、广整合、强协同,把智库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抓手,把人才队伍建设、学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对外交流、评价工作等和智库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开幕式结束后,论坛进入主旨发言环节。此次论坛共包含四个主旨发言。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李刚教授指出目前在智库建设中的四个瓶颈问题:第一是高校智库主体性不足,第二是缺乏足够的服务意识,第三是管理较为粗放,第四是现有成果认定体系不适应智库发展的需要。李刚认为,高校本身要意识到智库建设的重要性,将智库建设和双一流高校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体制机制改革作为高校智库建设的突破口,重视政策的落地,在智库建设中抓住关键少数,提倡嵌入式的决策咨询服务模式,设计科学客观的成果认定与激励机制。

清华大学智库中心孟祥利副主任以清华大学在智库实践中的具体经验为例指出,智库研究要着力解决好几大关系,一是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的关系,要以学术为基础,理论为导向,数据为支撑。二是问题意识与建设态度的关系,用建设性的态度来研究问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改革开放的建设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三是责任意识与客观立场的关系,智库研究要带着感情,带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但是同时要有客观中立的第三方意识。四是扩大影响与扎实工作的关系,智库建设要搞活动、搞论坛,上媒体,但是也要低调、务实、内敛。

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何万篷主任指出,中国智库为新时代而生,为高质量而研发,为本土特色而拓展国际视野,智库的要义就是要同舟共济。大学智库是智库矩阵的排头兵,其最内在的东西是基于学理结构性的分析。智库运营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多开展自主研究和现场研究,智库不是“字库”,不是简单的前沿动态的“翻译机”,而是建立在逻辑基础上遵循客观规律和公共价值的咨询研究机构。上海要建设卓越全球城市,就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具有相当活跃度的智库集群、思想市场和社会潮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智库集聚区。做好情景模拟工作,强调循证决策。

同济大学国家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吴亮教授指出,当下新技术迅速改变了社会治理模式和公共政策的需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国家不仅需要政策方案也需要技术方案。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需要进入决策咨询,同时技术研究也需要和中央政策紧密互动,服务治国理政。“工科智库”建设有四个基础的工程。第一是人才工程,第二是渠道建设工程,第三是增强造血能力,第四是做好数据库。

当天下午,举行了以“工科见长院校智库建设的基础工程与生态系统”为主题的会议。会议由吴亮教授主持。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执行副主任沈国麟教授、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教授、同济大学长江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建华教授、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教授、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副院长王信教授、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舒教授和同济大学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智库主任韩传峰教授分别作专题发言。

江波在最后的讲话中指出,本次论坛是同济大学在智库建设领域探索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各方领导、智库建设专家和学者们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彼此的联系,为同济大学发挥学科优势、建设大学新型智库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宝贵的建议。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