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誉校长李国豪院士诞辰100周年之际,学校筹划出版《李国豪》和《学之师表 国之英豪 —纪念李国豪诞辰100 周年文集》两本书,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深切缅怀老校长为新中国科教事业、重大工程建设、新时期同济大学的改革发展建立的卓越功勋,追思和学习老校长严谨求实、崇尚科学、赤诚报国的崇高风范,进一步激励全校师生员工同舟共济、追求卓越,为把同济大学早日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引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流大学做出更大贡献。
作为同济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无论就学期间还是毕业后的继续深造和成长成才,李国豪都是同济大学历史上最优秀的。1929年,16岁的李国豪未读完高中便只身来到上海,通过激烈的竞争,考入同济大学。虽然家境贫寒,李国豪仍设法坚持读完了2年德语、5 年本科的学业,1936年以全优的成绩毕业,留校担任结构力学和钢筋混凝土两门课程的助教。翌年8月,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迁往浙江金华,李国豪代替离校的德国教授讲授“钢结构”和“钢桥”两门课程。由此确立了他尔后几十年锲而不舍从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工程实践的学科方向。1938年秋,受本科期间德籍任课教师推荐,李国豪获得洪堡奖学金赴德国留学,并以本科期间的优异成绩,获准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钢结构克勒佩尔学派开创人克勒佩尔教授。1939年春,李国豪开始博士论文研究工作。仅仅一年时间,他便出色完成了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于1940 年春以优异成绩通过答辩获得工学博士学位。论文在德国《钢结构》杂志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德国桥梁工程界的极大反响,被称为“悬索桥李”。此时李国豪年仅27岁。1942年,李国豪又获得了德国“特许任教工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一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二战结束以后,李国豪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谢绝导师的劝阻和挽留,毅然离开德国,历经半年多旅途艰辛,于1946年夏天举家回到国内,回到母校任教。从此,李国豪再也没有离开过同济大学。
在同济大学百年发展史上,李国豪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最为长远而深刻。学成回国以后,他先是被聘为土木系教授,很快又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土木系主任、工学院院长。解放以后,李国豪又先后担任学校教务长、第一副校长等职务,对同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对自己专攻的桥梁工程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国际上具有显著影响,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文革”结束以后,百废待兴,李国豪又担起了同济大学校长的重任,推动和带领同济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快速的发展时期。他倡导并亲自组织实施同济大学的“两个转变”,引领学校向恢复对德联系和德语教学传统转变,由土木为主的单科性大学向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两个转变”的战略构想,为同济大学目前综合性、国际化建设格局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审时度势,提出建设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组织学校大批科技人员走上经济建设第一线,促进教学、科研与经济建设实际紧密结合,并身体力行,参加了上海黄浦江大桥的建设规划和宝钢建设论证等工作。他相信科学,敢讲真话,力排众议,为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出重要贡献。担任名誉校长以后,李国豪仍时时刻刻关心、关注学校的发展,为学校争取支持奔走呼吁,为学校改革发展成就抚掌欣慰。为实现综合性大学的理念,恢复医学专业,他亲自出访海内外,广泛联络校友,推荐优秀人才。其间学校经历了许多大事,包括民主推举校长、“211工程”、“985 工程”、两次并校等等,每一个发展的关键时刻,李国豪总是以丰富的办学和领导经验,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亲临现场,发表真知灼见,使全校上下信心倍增。
作为著名科学家,李国豪在结构力学和桥梁工程领域的成就举世公认。他坚持科研选题“必须具有工程背景,必须解决实际问题”,倡导以高水平的理论研究解决尖端的问题,强调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取得了《悬索桥按二阶理论的实用计算方法》、《用几何方法求刚构影响线》、《桁架和类似体系的结构分析新方法》、《斜交各向异性板的弯曲理论及其对于斜桥的应用》、《桁梁扭转理论 —桁梁桥墩的扭转、稳定和振动》、《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关于桩的水平位移、内力和承载力的分析》等一系列理论开创性和实际应用针对性兼具的重大成果,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晃动和南京长江大桥的稳定问题,创立了桥梁抗风、抗震和抗爆动力学等新学科。他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大跨叠合梁斜拉桥的建桥方案,力主上海南浦大桥、广东虎门珠江大桥的自主设计建设并得以实现,赢得了中国桥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机会,是我国大跨桥梁自主建设的首要功臣和学界先驱。他主持制定了杭州湾交通通道预可行性研究、跨越长江口交通通道等课题方案,直接促成了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的建设。李国豪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1994年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81年被推选为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学家,1987年获国际桥梁和结构工程协会功绩奖。1995、1996年连续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陈嘉庚技术科学奖。他还获得了德国政府授予的歌德奖章和联邦大十字勋章,以及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担任的各级学术机构领导职务更是不胜枚举。
作为杰出的教育家,在近70年的教学生涯中,李国豪呕心沥血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提携后辈,桃李满天下。他的许多学生已经成为我国桥梁和结构领域的领军人物,并有多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荣获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担任同济大学名誉校长以后,他仍坚持每年出席新生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并讲话。“学校里这一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一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二是培养了学习的能力、方法、兴趣和习惯”;“无论要做好一件什么事情都需要专心致志,学习是复杂的高度集中的脑力劳动,要取得成果更非如此不可”;“同学们毕业后,究竟是追求精神财富呢,还是追求物质财富?要两个财富兼而有之恐怕不太容易,要是追求物质财富,就得不到精神财富;要下决心追求精神财富,就要淡泊物质财富”。这样的教诲,成为一年级新生和毕业班学生重要的科学和人生启蒙,令他们一生记忆犹新、受益无穷。李国豪对于如何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有着切身感受和独到见解,并给予了具体关心。他提倡低年级本科生淡化专业,尽量让不同学科的学生特别是新同学住在一起,拓宽知识面,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创新意识;他倡导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不应该由导师给,而是要由学生自己设想两、三个方向,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由导师提出意见,再由自己去决定。
作为卓越的社会活动家,李国豪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担任过许许多多领导职务和社会工作,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付出了大量心血。他是第三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56 年任国务院科学发展规划委员会主任,1980 年任上海市科协第二届主席,1983 年任上海市政协第六届主席;还是上海力学学会首任理事长,中国桥梁和结构学会首届会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五届理事长和第六、七、八届名誉理事长,上海市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首届至第五届会长,中国工程学会联合会首届主席,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首届会长,上海政协之友社首任理事长。晚年,他以一个战略科学家的视野,与其他科学家一道,提出和论证了建设上海洋山深水港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并最终得以顺利实施,成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基础。他在上海市政协主席任上创建的“政协之友社”,为当时全国各级政协组织如何更好发挥老同志的余热树立了典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对于大学而言,其重要性和作用力更是不言而喻。大学文化首先是一种积淀,是大学在历久弥新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这样那样的人,经历了这样那样的事。这些标志性的“人物”和“事情”及其背后的“故事”,构成了大学文化的基本元素和大学精神特质的“经”“纬”。说到同济大学历史上的人和事,李国豪无疑最具代表性。“同舟共济,自强不息”、“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以及“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等等,是现阶段我们对同济文化不同角度的表述,也都镌刻着李国豪的印记。百年同济的发展离不开李国豪,同济文化的确立更离不开李国豪。李国豪是同济精神的化身和具体表现,是内涵丰富、特色显著的同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值得包括学生、教师和校友在内的一代又一代同济人永远铭记,立足自身去持续作出诠释、解读并引为榜样。
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历史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等战略均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将继续发扬“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学为目标,全面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现代一流大学,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能力、加强社会服务、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这是我们纪念名誉校长李国豪院士诞辰100周年的最好方式。
(作者分别为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