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前身是1952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时成立的同济大学建筑系,至今已有60年的发展历史。学院党委目前下设本科生和研究生2个党总支,17个学生党支部和11个教职工党支部,共有1280名党员。两年多来的创先争优活动实践,使学院党委认识到,要把创先争优活动做扎实、出成效,关键在于做好“三个一”,那就是“一个班子,一支队伍和一套机制”。
一、以“四型”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
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发挥,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学院党委以建设“四型”基层党组织班子为目标,通过建强班子,组织带领全院师生投入到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实践中,引导广大党员在岗位上创先争优。
一是打造学习型领导班子。学院党委努力做到“双注重”,即注重理论学习和注重将学习内容与校、院中心工作相结合。院党委坚持定期组织中心组学习等各类学习,在班子中努力营造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的浓厚氛围,通过学习提出问题,组织讨论,进而解决问题,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班子成员主动开展学习,每年都要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党建课题研究,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并积极学习本专业研究领域和本人分管工作领域的新知识,做到业务和理论学习两不误。
二是打造团结型领导班子。学院党委牢固树立“团结是班子生命线”的思想,在工作中党政配合,各司其职,互相促进。每位党委成员都严格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所有涉及学院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都要在每周一学院例行的党政联席会上进行集体讨论和决定。会上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充分进行讨论,一旦作出决议,班子成员都能认真遵守,维护党委权威和学院稳定。
三是打造服务型领导班子。院党委在工作中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将民主生活会、群众评议等作为联系师生的重要渠道,注意听取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做到有反馈、有落实、有整改、有提高,切实解决教师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同时,领导班子成员能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坚持站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一线。从奥运场馆设计到服务世博工作,从四川灾后重建到援疆工作,到处都活跃着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的身影,无论面对大事、要事,还是难事、险事,班子成员都能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努力做到一个领导就是一面旗帜,在师生群众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可谓“理论串在学习中,学习落在行动上,行动映在旗帜上,旗帜烙在人心上”。
四是打造廉洁型领导班子。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班子的自律与监督,通过组织学习、开展案例讨论等形式,加强廉洁教育。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强调关口前移,防微杜渐。近年来,学院党政班子成员没有一人违反党风廉政的有关规定,切实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二、以“党管人才”为抓手,着力建设一支意气奋发的人才队伍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同济大学的“王牌学院”,许多专业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这是学院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学院党委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没有一味沉迷于曾经的辉煌,而是未雨绸缪。作为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近年来,在“党管人才”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一是发挥学科带头人优势,引领人才争当团队的核心。党委引导学科带头人将自己的理想抱负与国家、民族的崛起和复兴相对接,将学科带头人的学术专长与国家和地区的重大项目对接,将学校的未来发展与学科带头人所在学科的前景对接,通过三个对接切实增强学科带头人的“担当”意识,鼓励他们勇挑重担,积极融入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
二是促进学科交叉,创新组织模式,凝聚人才争做创新的生力军。随着学科间的不断交叉、综合和相互渗透,一些新的学科领域不断产生。这些新的学科领域是创新的前沿阵地,往往需要多学科、跨学科合作,需要大兵团作战和合作攻关。为了鼓励学科交叉,优化资源重组,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总体协调、穿针引线的作用,一方面整合院内资源,将现有的学科优势发扬光大;另一方面,鼓励学院教师与兄弟院系乃至校外院系积极进行合作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形成新的研究点,以不断创新的新事业来凝聚人。
三是发挥中青年骨干的积极性,创新培养方式,建设学院发展的后备队。如何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中为骨干成才搭建成长平台是党委的重要任务。近三年来,学院党委把挂职锻炼作为培养青年骨干的重要途径,先后选派了10余名中青年骨干到学校职能部处、政府机关、边远地区挂职锻炼。通过挂职,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增强了政治意识,提高了业务和管理能力,也增加了学院的人才储备。
通过学院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目前学院已经具有一支包括院士、特聘(讲座)教授和国内外知名学者在内的专业水准一流、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人才队伍,活跃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舞台上。全院现有教授62名,副教授77名,高级职称教师占全部专任教师的69%。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为143名,占专任教师的71%。在国外攻读学位或进修的教师人数达115人,占专任教师的57%。
三、以规范保障为目标,着力打造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科学高效的制度是做好学院日常管理和推进学院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并作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抓手,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认真抓紧抓好。
一是注重制度内容的系统化。近年来,学院围绕中心工作和日常管理,先后在人事与人才队伍建设、对外交流、学生工作、行政与工会等方面制定了24项管理制度,内容涵盖了学院工作的各个方面,既有决策层面的规范性制度,也有操作层面的程序性规定,有力保证了学院的良性发展。
二是注重制度形成的民主化。每一项制度出台前,都反复征求师生的意见,并使之成为让师生充分了解学院现状和发展愿景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努力把每一项制度都凝练成大家公认的工作规范。
三是注重制度执行的透明化。制度制定后,院党委着力抓好执行和落实。实践表明,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广大师生群众更关心的是执行的过程而非结果,所以,党委在工作中强调规范操作,行事透明,公开公正,自觉接受全院师生的监督,受到了全院广大师生的好评。
在“三个一”机制的有力保证下,学院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和荣誉。在教学科研方面,学院的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部委以及国际合作的研究课题近百项。在服务社会方面,学院屡获殊荣。院党委获得了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称号。学院获得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授予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称号”;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也获得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学院的“援疆规划”团队完成了上海对口援建的喀什巴楚县的一系列规划设计任务,得到了市委书记俞正声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等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当地各族人民的交口称赞,获得了上海市总工会颁发的“上海市五一劳动奖”,“援疆规划”工作入选2011年度市教卫党委“创先争优”主题活动优秀事例。学院还有多名教师获得了党和国家、教育部、上海市授予的各级各类荣誉称号。近几年来,学院党委班子在学校的满意度测评中满意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学院党委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建立起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才能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进而推动学院的科学发展。

图为学院教学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