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同济推出环保新成果:以植物秸秆抑制藻类生长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06-04-20  浏览:
  由我校环境学院环境保护产品检测中心曹瑞钰教授主持的课题组创新的'中国植物秸秆对藻类抑制作用的研究'日前通过专家评审。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课题选题针对性强,首次提出了中国三种植物的'半抑制浓度方程',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该成果废物利用,不仅符合循环经济,还探索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治理方法。
  该课题组2004年开始进行'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治理研究,他们筛选了大麦、水稻、小麦三种植物秸秆,进行了化感物质的溶出分析;从大麦秸秆检出45种化感物质,其中38种具有明显的拟制藻类生长的化感物质(比美、英等国多出14种化感物质);从水稻秸秆中检测19种具有对藻类有明显抑制作用的化感物质;他们对目前危害较大的五种蓝、绿藻进行灭活实验,然后对天然湖泊的自然生长的五种藻进行灭活实验,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目前,国内外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以及对藻类的治理,主要靠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三种治理方法,且各有弊端。物理技术方法成本高,大的水体如湖泊、河流,难以承受,而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或排除营养成分对藻类的刺激作用。如使用粘土费时费力,底泥疏浚也会提高水中的有效氮和磷的浓度,而使水中藻类增殖更快。化学技术方法大多是采用各种化学药剂,这些药剂投入水中,虽能起到能杀灭藻类的作用,但在杀藻的同时,也会对其水生动、植物产生毒素和毒性,使其在水生生物体内富集、残留,而且会长期危害,产生负面影响。生物技术方法主要以投加生物菌种为主,它会产生综合的抑藻效果,但该法费用昂贵,而且长期使用会抑制水体中原来固有水生生物,从而会影响或破坏原有水体生物的多样性,在某种程度上会改变原有水体的生态环境。
  针对以上弊端,课题组采用中国植物秸秆与充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抑制藻类生长,他们把三种植物秸秆混合使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收到了抑制各种毒藻的综合效果,既能抑藻也能达到充氧的目的,完全避免了以上危害。植物秸秆来源中国农村,遍布大江南北,农民弃之不用,用它治理湖泊、河流,既能达到废物利用、循环经济的目的,又是环保、生态的科学治理方法。同时,该课题研究的成功,使我国的滇池、太湖、巢湖、城市河流、水库等富营养化水域的治理看到了希望。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