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大学联合主办2025数字文化产业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文化元宇宙大会

来源:人文学院   时间:2025-11-21  浏览:

11月21日,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业委员会、遵义会议纪念馆—同济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25数字文化产业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文化元宇宙大会在同济大学举行。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小文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议立足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设计与实现路径研究”,旨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四中全会”的总体部署,在“十五五”规划谋划期间为全国高校专家学者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围绕数字文化、人工智能与文化科技融合等重点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大会获得来自25家学术期刊的支持,其中230余名专家同仁线下参会,超过3000名嘉宾通过直播线上参与。

吕培明表示,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全会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根本遵循,数字文化产业在生成式AI、VR、区块链等技术驱动下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同济大学正通过“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改革深化“人工智能+”人文科研探索,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任小文表示,当前正值“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阶段,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下不断拓展文化发展的新空间。上海在数字文化、算法治理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领先成果,社科界应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持续的学术支撑与智力支持。

论坛第一场主旨报告中,文化元宇宙专委会首席专家、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在题为《数字时代中国传统科技思想的作用》中指出,中国传统科技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与实践逻辑,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对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传统科技思想与当代数字技术的结合,将有助于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走向更高层次。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双聘教授李道新在题为《电影知识平台的数据生产力及其价值创造机制》中提出,数字化推动电影知识从文本走向结构化、体系化生产,数据平台成为新的知识生产方式。数据驱动的内容系统将显著提升电影产业的价值链效率,推动文化内容生产进入可计算、可迭代的新阶段。

文旅部—南京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顾江以《数智化重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题,强调数智化正重塑文化产业的资源体系与生产逻辑,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驱动内容生产、分发与消费方式全面升级,推动文化产业形成以数据驱动、场景创新和生态协同为核心的新发展格局。

上海交通大学—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副院长薛可在题为《AIGC驱动的文化演化机制》的报告中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深刻影响文化表达方式与文化生产体系,文化演化呈现出更加智能化、生成化、多主体协同的新趋势。AIGC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的重要转折点。

在第二场主旨报告中,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戈双剑在题为《文旅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的基础、原则和路径》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文旅行业的数据要素化进程正加速推进,提升数据集构建质量已经成为推动文旅行业数字化治理与产业升级的前提。高质量文旅数据集的建设需要以权威性、系统性与可扩展性为核心,坚持规范化采集、标准化处理与智能化应用,为行业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东南大学社科处副处长甘锋在题为《经验与算法的综合:数智时代艺术设计范式重构》的报告中指出,数智技术推动设计范式从经验驱动向“经验 + 算法”并重模式演变,设计逻辑、创作结构与价值体系都在重塑。算法生成、数据推演与智能反馈正深刻影响艺术设计的流程与结果,未来的设计范式需要在技术理性与审美创造之间构建新的融合框架。

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谷创新学院副院长、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卢暾以《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协同决策》为题,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机协同”成为未来社会治理与产业决策的核心模式。以人为中心的智能协同框架要求将算法能力与人类判断深度结合,在透明性、可控性与伦理性原则下构建可解释、可信赖的决策系统,以推动文化与数字产业治理体系升级。

意大利锡耶纳大学副教授、锡耶纳大学中文系主任Gianluigi Negro/章路在主旨报告“From the Metaverse to the Metaversification”中指出,“元宇宙化”(Metaversification)正成为全球文化科技发展的趋势。他强调从虚拟场景、沉浸式交互到数字身份体系,元宇宙的技术框架正在向产业应用与社会结构深层渗透。文化产业需要在叙事体系、内容生产和模式创新上充分理解并把握这一变革。

解学芳在主旨报告《数智赋能下数字文化产业“技术—文化—制度”新范式》中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算法体系及新型计算框架正推动数字文化产业进入从技术革新到制度再造的系统化变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需构建“技术驱动—文化创制—制度创新”三位一体的新结构,以实现文化内容数字化生产方式与产业生态的全面重塑。

首席专家论坛最后,由同济大学长聘教授、文创元宇宙(上海)研究院负责人臧志彭发布《全球数字文化产业出海研究报告(2025)》《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报告》。两项成果系统分析了数字文化产品的全球传播态势与世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现状,梳理了文化内容出海的新趋势与关键影响因素,为理解数字文化产业的国际布局与未来走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主编圆桌论坛上,《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现代经济探讨》主编张震、《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江波、《江海学刊》副主编战炤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陈吉、《南京社会科学》资深编辑谭志云、《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研究员伍琼华、《文化产业研究》副主编郭新茹、《社会科学研究》责编冉利军等嘉宾围绕学科前沿、学术热点及未来一年重点选题方向展开深入交流,为相关领域的理论创新和研究推进提供了重要启示。

平行论坛一以“数智技术赋能文化艺术发展范式创新”为主题,多位专家学者围绕AIGC、人机共创、数字叙事、虚拟场景、文化资产数字化等议题展开,分享了相关研究成果,展示了数智技术推动文化艺术创新的多元路径与前沿趋势。

平行论坛二聚焦“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构建”,多位学者围绕文化元宇宙、数字文旅、产业链协同与AI文化创新等主题展开研讨,呈现了数智时代文化产业生态创新的多元路径。

平行论坛三主题为“数字文化传播、全球化与软实力提升”,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元宇宙传播、AI协同艺术创作、数字文化安全、虚拟影像、城市意象重塑以及数字文化的跨媒介叙事等议题展开,分享了相关研究成果,呈现了数智时代文化传播格局演化与软实力提升的新趋势与新路径。

平行论坛四主题为“‘人工智能+’文化伦理治理与反思”,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的文化影响、伦理挑战及治理机制展开交流,探讨了数智时代数字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伦理边界与反思路径。

同时举办“人工智能时代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上海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协作联盟2025年会论坛”,来自文化管理教育、数字文化创意机构及业界平台的嘉宾进行主题发言,围绕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跨学科能力建设、AI赋能的文化管理教育革新、内容生产实践经验以及产教融合的制度保障等议题展开研讨,探讨了数智化背景下文化产业人才体系的结构升级、能力范式转型与培养模式创新。

大会闭幕式上,大会总召集人、文化元宇宙专委会主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解学芳教授进行总结,并公布本届大会的优秀论文名单。大会自2025年8月启动征稿以来,共收到来自全国高校、研究机构与业界专家学者的150余篇投稿,经过严格评审,最终评选出25篇优秀论文,以鼓励青年学者与科研团队在数字文化、元宇宙与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学术探索。

据悉,大会结束后,相关系列活动将继续推进。11月22日,“第一届数字文化产教融合大会·开放会议”将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围绕数字文化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模式创新等议题开展深入研讨。11月23日至24日,“2025文化元宇宙专委会系列活动·专题会议”将在上海临港新片区举行。来自全国数字文化产业、元宇宙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产业界同仁将继续交流合作,共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