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中德学部理事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线上线下同步召开。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二级巡视员席茹、中国外交部欧洲司参赞王玮、国家留学基金委副秘书长田露露、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一级调研员李刚、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凯·西克斯(Kai Sicks)、德国联邦研究技术与航天部国际事务司副司长马内尔(Frithjof A. Maennel)、德国驻沪总领事馆科教领事孔有为(Uwe Koch)、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校长伊特尔(Angela Ittel)、柏林工业大学校长特使贝伦特(Frank Behrendt)、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国际合作联合会总协调员奥特(Hans Wilhelm Orth)等出席会议。同济大学校长杨金龙出席会议并致辞,副校长李翔宁等出席会议。慧鱼集团生产与技术董事总经理米哈拉(Ronald Mihala)、工业胶膜(天津)有限公司亚洲首席执行官多恩(Thomas Dorn)、常州微亿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产业教授朱永等中德经济界代表参会。

杨金龙表示,中德合作在同济大学国际化战略布局中,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过去一年,同济大学对德合作的质和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希望未来与德方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合作模式实现战略转型,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强化协同效能,打造品牌,树立中德合作新标杆。
西克斯高度评价同济大学与德国高校的合作成果,强调了加强德语教学和留学项目推广的重要性,并表示未来将大幅扩展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吸引更多德国博士生参与。中德双方长期的信任关系是中德学部的一个独有特点,他对与同济大学进一步拓展合作充满信心。
会上,中德双方理事委员会成员分别综述了两国政治、经济、教育与科研关系的总体框架,肯定了中德学部及其分支机构多年来作出的成绩,并对中德学部及其分支机构的未来升级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建议。王玮表示,两国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关系进入了新的十年,政府磋商对话合作机制卓有成效。中德学部及其分支机构秉承同济大学融通中外、对德合作的历史优势,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期待中德双方以智慧迎接挑战,以远见开辟未来。孔有为指出,25%在德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来自同济大学。他强调了根据全球需求调整课程的重要性,并感谢了各方对项目的支持,称赞同济大学是国际合作的标杆,强调了相互信任和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席茹称赞道,在中德学部框架下,同济大学构建起了一套符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创新模式。希望中德双方秉持开放务实的态度,进一步深化全方位合作,期待中德学部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敢为天下先。马内尔回顾了在21年前代表部委参与中德工程学院筹建的历史,表示中德学部和中德工程学院是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的杰出典范,真正的伙伴关系还取决于共同克服冲突,进一步发展合作框架,将交流提升到新水平。田露露表示,同济大学推出的中德合作2.0战略,以协同创新、资源共享为目标,是非常好的成功范例。她回顾了过去5年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中国学生赴德与资助德国学生来华的数据,欢迎德国师生来华申请交流。伊特尔回顾了与同济大学40年的成功合作历程。2004年,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成为中德学院合作高校,设立中德联合课程,设立驻同济大学联络办公室。其中,“可持续城市”主题领域将研究和社会责任完美结合。李刚提到,中方视德国为科技合作的重要伙伴。中德双方已建立了科技合作联委会和政府间磋商机制。未来,中方愿与德方一道,发挥联委会机制作用,支持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开展更多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奥特称中德工程学院是中德合作的旗舰项目。他表示,多年来中德双方建立了高度信任,双方对中德合作的兴趣正在重新增强。他邀请同济大学校长访问德国,并感谢迄今为止的成功合作。此外,米哈拉、多恩等经济界代表也纷纷发言,表达了在多领域加强合作的愿望,并对促进未来发展和建设提出诸多建议。
会议审议了理事会人事变动。杨金龙担任新任中德学部理事委员会主席,李翔宁担任中德学部主任。会上,杨金龙代表同济大学授予奥特和奥苏姗“同济大学全球参与特别奖”,表彰其对中德合作的杰出贡献。


作为会议的重要环节,中德双方共同为“中德国际经济法研究所”和“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国际合作联合会驻同济大学联络办公室”揭牌,签署了中德学院慧鱼基金教席资助协议。



理事委员会审阅了中德学部及其分支机构去年一年的工作总结、未来一年的工作计划。李翔宁代表中德学部管理委员会作了中德学部工作报告。他表示,中德学部积极落实推进同济大学中德合作2.0战略,听取各分支机构工作报告与工作计划,支持与指导分支机构的发展与建设。此外,中德学部对接两国高层次交流、科研合作和人文与创新活动,保障完成了朔尔茨总理的重要来访活动,开展中德学术人文周等各类互访交流活动,成功宣传了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交流成果。外事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了中德机构的升级计划,计划进一步提升中德合作生态系统,进一步推进本科、硕士、博士项目的深度整合,实现科学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打破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学科壁垒,充分共享中德合作资源。
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会议标志着同济大学中德教育合作将共同迈向新阶段,双方将聚焦中德两国共同关注的国际学术前沿和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中德联合科研攻关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推动中德教育合作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