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晚,同济高等讲堂第9讲(校级)在嘉定校区举行。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张伟教授应邀作了题为《思想史的“情性”转向》的学术演讲。全校600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中,张伟教授深入剖析了西方思想史上对“Gemüt”(情性)概念的理解与演变,并在现象学视域下讨论了情感的意向性、本质性与历史性,旨在打破“理性与情感”的二元对立,为思想史研究提供一个更具整体性的全新框架。

张伟教授首先指出传统思想史的书写往往是以理性叙事的方式留下的“理性的事物”,而真正的历史却充满了被理性所淹没和规约的“情性”维度。他通过一个关于法国小村庄中教堂钟声与现代警报声并存的听觉史案例,展示出在看似理性的历史发展背后,实则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充满情性的场域。这种情性概念正是与理性概念相对的,是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线索。随后,张伟教授进一步阐明在情感维度中Gemüt现象学的三个可能的问题域:情感的意向性分析、情感的本质性与先天性和情感的习性化或历史性。他引入了法国年鉴学派的心态史(Histoire des mentalités)概念作为范例,指出思想史的“情性”转向旨在对传统的理性叙事框架进行反思与重构,并引用两段与DeepSeek合作生成的话语来概括“情性转向”的意义。

讲座最后,师生们积极思考、踊跃提问,就情性现象学如何为具体的价值实践提供指引、情性现象学与海德格尔打破理性和非理性二分方式的区别与联系等问题与张伟教授展开热烈讨论。
“中国文化”系列高端讲座由校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院与人文学院共同举办,通过邀请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分别以“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艺术”“中国文学”“中国制度”等为专题讲授“中国文化”,意在“人文滋养,各美其美”,旨在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青年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国情,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促使青年学生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在守正创新上有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