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知识经济浪潮、全球一体化、知识信息化越来越凸显,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突出,在此背景下,现代高等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集中体现
从全球范围看,高等教育呈现出五大发展趋势
根据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形势,考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我们发现,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5大趋势。
知识经济的发展促使大学更加注重引领社会
随着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社会,逐步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发达国家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已占GDP50%以上),大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使命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大学已经从农业经济社会的“象牙塔”、工业经济社会的“推动器”,发展成为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的中心。
现代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越来越成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提供机构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成为知识型社会的主要催化剂和工业发展的烽火台,成为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作为社会中心的现代大学,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职能更加凸显,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的办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和精神面貌。当代大学已深深地影响了大至人类进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小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是社会的中心,是关注的热点,是评论的焦点。
鉴于此,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克尔用了3个“无与伦比”评价现代大学的作用:它在维护、传播和研究永恒真理方面的作用无与伦比;它在探索新知识方面的能力无与伦比;纵观整个高等院校史,它在服务先进文明社会的众多领域所作出的贡献无与伦比。 世界上几个知识经济发展的典型地区都源自于高水平大学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高水平大学甚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技创新造就了硅谷经济,成为美国乃至世界高科技产业的发源地;以剑桥大学为核心的剑桥科技园,成为英国乃至全欧州高科技产业和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印度理工学院的科技创新成果为班加罗尔科技园提供技术支撑,使其成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和“世界十大硅谷”之一;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为依托形成的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区,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先锋。
国际一体化促使高水平大学更加注重国际开放
一流大学普遍把国际化程度作为自身学术实力和办学水平的体现,作为衡量自己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高水平大学必须面向国际、参与竞争,活跃在国际科研和学术领域,具有很高的国际活跃度。全球视野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开放视野的国际化人才、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的科研平台和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机构、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经常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术论文和原创性成果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这些就是一流大学高度国际化的体现。
高度国际化使一流大学成为世界的学术分享及文化交流的中心,使得它们长期保持世界领先,这在留学生教育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美国在读研究生中,外国学生约占40%;哈佛大学的留学生来自100多个国家,普林斯顿大学的留学生来自50多个国家。其他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也是如此:牛津大学的留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4,来自130个国家;剑桥大学研究生中留学生比例超过60%;东京大学的2000多名留学生分别来自60多个国家。同样,大学国际化也导致教授活动范围变化,有专家形象地把美国教授划分为3类:世界型教授坐飞机出席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各种国际学术活动;地区型教授开车参加地区性学术会议,参加地区性学术活动;学校型教授仅在学校参加校内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在加州大学,这3类教授的比例大约为6:3:1。
国际化促使一流大学更积极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热点问题,关注全球面临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和恐怖主义等危机。只有关注全球的大学才能受到全球的关注;只有面向全球,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为己任的大学,才是能够引领国际社会的大学;只有受到全球关注并能引领国际社会的大学,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中国从一个经济落后国家到经济大国,将来再用20至30年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这些历史跨越的实现就是一步步面向世界,融入世界,不断承担世界责任,推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的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更要进一步适应这个发展趋势,适应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的人才需求。
教育大众化促使高水平大学更加注重品牌质量
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和50%分别视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的标志。我国高等教育通过近些年的跨越式发展,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2007年这一比例达到23%。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一流大学的竞争力就更加集中、更加迫切地体现在品牌和质量上。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而它们的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都更加注重学校品牌的塑造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科技综合化促使高水平大学更加注重学科交叉
现代科技发展综合化的主导趋势,使得科学研究、科技创新越来越难以在单一学科内取得突破性成果;而多学科融合、多学科交叉是产生新学科的源泉,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是解决重大技术、社会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依托。英国广播公司曾对23位著名科学家(包括7位诺贝尔奖得主)进行访谈,发现他们所深度涉及的专业或学科领域最多达6个,平均为3.3个。20世纪最后25年,交叉学科获诺贝尔奖数接近50%;21世纪最初5年,这一比例超过70%。
以培养精英人才、开发新知识、贡献重大科研成果为己任的世界高水平大学,都在积极实施跨学科研究和学习计划。普林斯顿、哈佛等大学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来设立和发展跨学科课程,研究生和教师一起共同进行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和跨学科研究;南加州大学2006年5月发布《美国南加州大学交叉学科研究发展规划建议》,提出设立交叉学科委员会、跨院联合聘任教授、完善评价体系、建立激励和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的系列举措。麻省理工学院在2003年启动计算机系统生物学创新工程,通过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工学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来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已成为该校最大的跨学科组织之一,其教育和研究成果也在全美处于领先地位。
知识信息化促使高水平大学更加注重全人教育
在传统社会里,人们交往不多,社会信息量较少,知识更新速度慢,大学所获得的知识足以满足学生一生的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交往空前频繁,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社会信息瞬息万变,大学必须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由过去的“知识教育”转变为“全人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责任的全面发展的“全人”,他们不仅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成为精英和栋梁的潜质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会议提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最开放的人。”
国际一流大学都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全人”。牛津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各领域的领袖人才和未来的学者精英,不仅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更着眼于整个生活;哈佛大学提出要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思维习惯良好的人;麻省理工学院始终坚持大教育观,认为应当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让他们体会丰富和完美的生活,提倡学生要有人文和社会内涵。所以,国际一流大学对于人才的培养,不单是强调知识教育,更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总之,这些发展趋势表明未来的高水平大学:一定要具有鲜明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高度重视办学品牌质量;具有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学科交叉的机制;能够很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引领社会,不断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坚持开放性、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主动参与、融入国际竞争与合作。
中国高水平大学应承担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
从最初的唯一的教学功能到洪堡时代的教学、科研功能,再到现代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大学的功能逐渐丰富完善。当代一流大学都有明确而富有自己特色的大学使命。目前,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全社会对大学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这为中国大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中国大学通过这几年的建设,具备了较强的实力,也肩负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促进区域社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
综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我们认为,当代中国高水平大学应主动承担起5个重要使命。
高水平大学要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首要使命,大学应当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建设者的培养基地。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要素和最现实的生产力,是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水平大学承担的最重要的使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当坚定不移地实施精英教育,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高水平大学要成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引领力量
当代高水平大学具有“三个一流”的职能: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所以,大学要主动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要出重大技术和专利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真正走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成为推动、引领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同时,大学又从中获取自身发展的外在动力。
高水平大学要成为政府决策咨询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当代大学的科研水平,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研究质量,努力回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亟待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大学要积极参与构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发展战略规划的制订、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真正成为各级政府决策咨询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高水平大学要成为弘扬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灯塔
大学不能受社会世俗化、市场化的影响,要通过坚持高尚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弘扬先进文化,以其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引领社会前进,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特别要深入探索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新理论、新成果;重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流派和学术团队,使优秀成果、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高水平大学要成为地区与全球合作交流的桥梁
大学是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平台,一流大学理所当然要成为区域经济和国际交流合作的纽带。大学应充分发挥自身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著名企业、国际基金组织等合作交流广泛的优势,推动地方与全球的沟通与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引入国际优质科研教育资源和国际资本。(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