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心理学博士针砭乱报高考志愿 九成盲目填报

来源:   时间:2003-03-17  浏览:

龚文博士的专业是心理学,可这段时间以来他却陡然“走红”,人们迎接他像是迎接一位当红的演艺明星。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龚文为10万人“传过经”,现在,每个月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全国各地作巡回报告。和别人不同的是,龚文作报告的地点在中学课堂,听众都是准备参加高考的考生,作为北大方正教育心理研究院的院长,两年时间里,龚文为一万多名高考学生做过专业选择评估。他说,现在有很多高考生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在专业选择上出现失误,他奔波于各地的目的也是为此,因为指导考生填报志愿是一项“科普”工作。

九成考生

盲目填报专业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指导高考考生填报志愿,考生专业选择评估方面,您是一位专家,在为考生作指导时,您认为现在考生在专业选择中存在的最大、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龚文(以下简称龚):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考生对所报专业了解程度不够,有些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北大方正教育心理研究院用两年时间,为全国的一万多名高中学生做了专业选择评估,从结果看,在现在高校招生的260多个专业目录中,大约有90%的专业考生并不了解。

记:这个数字说明了考生在专业选择上确实需要科学指导,您这段时间一直在做这项工作吗?

龚:是的。最近3个月的时间,我为将近10万名考生讲过有关“怎样科学地选择专业志愿”的课,现在,我一个月中有半个月时间是在全国各地巡回作报告,几乎跑遍了大江南北,我感觉,我正在做的是一项科普工作。

记:您认为指导考生正确填报志愿是一项科普工作,那么,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存在着哪些误区呢?

龚:我一直认为指导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是一项重要的科普工作,因为大多数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考大学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报名、考试问题,而是关系到考生今后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大事情,具体到高考志愿怎样填报,也不是考北大还是考清华之间的选择,问题严重时可以关系到考生将来的路该怎么走。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在大学里学习了四年,却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毕业后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该干些什么,改行的人比比皆是。还有一些人,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的确与大学所学的专业有关,但干得一直不开心,这些人很多都是因为自己在高考前稀里糊涂地报了某个并不适合自己的专业;我也见过一些考生,第一次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复读时由理科转为了文科,结果第二次高考却以高分被录取,其实这并不是复读起了主要作用,而是这个考生本来就适合学文科而不适合学理科。

应用数学

培养的不是老师

记:您能具体讲一讲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最大的误区是什么吗?

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的误区很多,但家长和考生在选择高考志愿时,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顾名思义。

记:能举个例子具体说明一下吗?

龚:这样的例子与教训太多了。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曾经为一个考生作过专业选择测评,测试结果显示他比较适合学计算机专业,这个结果和他的兴趣基本上吻合,但这名考生平时成绩不是太好,而计算机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又比较高,所以害怕自己会落榜。我就问他和他的家长,是否知道应用数学专业,他们都说不知道,我又问这名考生是否知道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生能从事什么工作?这位考生想了一会儿对我说,好像可以当中学数学老师。这就是对专业缺乏了解闹出的笑话,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都是在软件公司里做程序员,但由于考生和家长对这个专业并不了解,在填志愿时自然不会去考虑改填这个专业。现在,不但考生和家长在选择志愿时只是顾名思义,就连很多老师对高校的260个专业是学什么的也说不清楚。就拿刚才的例子说,一般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录取分数线都比应用数学专业高50分左右,如果考生因为差了几分而不能被计算机专业录取,也能被应用数学专业录取的,而且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也符合自己的专业兴趣,填报应用数学专业就会大大增加被录取的机会。

专业选择测评

提供20种选择

记:如果是这样的话,现在是不是有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把专业和职业等同起来了呢?

龚:的确如此。曾经有一名高三女生告诉我,她很想学经济学,理由是将来准备成为一名企业家,而她却不知道经济学专业主要是培养研究与教学类的经济人才的;还有的考生把“新闻学”和“记者”、“法学”和“律师”等混为一谈,以为是一回事儿。类似这样的对专业认识模糊的例子可说是不胜枚举,这是时下的高考考生在专业选择时的一个误区,就是把职业与专业当成了一回事儿。

记: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是否可以根据自己各学科的成绩来选择专业呢?

龚:这是考生在高考专业选择上的另一个误区,他们把自己某一科的成绩当成了专业选择的主要依据。我指导过的一个姓周的女生,她的数学成绩在各科中是最好的,但她的专业选择评估结果却是人文社科类,这一点也不奇怪,成绩对专业选择有一定影响,但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专业方向是由综合素质决定的。

如果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只根据自己的各科成绩作出决断,那么全国高校恐怕只有20多个专业可供选择了。实际上,现在全国高校招生的专业目录有260多个,并划分出近1000个专业,这些专业很多考生都不知道。我认为,考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寻找相关的专业,比如喜欢物理的,建筑工程、机械、计算机等都和物理相关,这些专业都可以报考。在通过我们的专业选择测评后,每个考生都会得到一份报告,报告中为考生推荐了20个适合的专业供选择,每个专业还提供一个适合指数,60分以上的适合指数,考生将来学习时不会太吃力,但适合指数在50分以下的专业,考生一定不要报考。

报错专业

导致厌学成风

记:您认为高考中缺乏科学指导的原因是什么?

龚:目前,大部分高考考生对招生专业的认识不够,要么是没听说过,要么听说过但不了解具体内容,这种情况和我们现在的中学教育中没有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有直接关系,而且,很多中学只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忽视了为考生提供科学的指导。

记:在您的调查研究中,如果一名学生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会对自己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龚:除了退学、复读、转系之外,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厌学了。曾有一名女生在父亲的包办下选择了一个她不喜欢的专业,厌学情绪极其严重,最后把学校的电话亭砸了来出气,却也因此触犯了法律。考生盲目选择专业,会埋没自身在其他专业方面的潜能,不仅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造成了社会总人力资源的浪费,所以,考生在填报专业前进行科学的专业选择测评是很有必要的。

填志愿

不能完全依赖测评

记:目前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主要的依据是什么呢?

龚:家长、班主任的意见是主要的,有时考生也会参考自己的爱好、兴趣,但如果家长、班主任不是对考生有很深的了解,而考生本人也不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优势,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记:这些问题是什么?

龚:大多数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是最了解的,所以在填报志愿时大包大办,再有就是盲目相信班主任,这都是不可取的。我们的家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正确”想法成长,老师也希望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道路走,而学生从小就想得到家长、老师的表扬,这种模式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但家长和老师看到的往往是孩子设置的一种假象,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尤其是在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方面。

记:如果考生比家长、老师更了解自己,在填报志愿时自己的意见是最重要的吗?

龚:不是。十七八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的阶段,对自己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同时也是不稳定的。如果把考生集中起来一个月,让他们天天看有关医院的电影,他们可能都会想学医,看军人的片子,他们可能都想从军。考生并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职业是怎么回事,更搞不清楚专业和职业的关系。

记:那么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是不是就完全依赖专业选择测评呢?

龚:测评也并不能完全反映考生的专业方向,只是从一个侧面给考生提供一个建议。考生要把测评的结果给家长、老师、同学看,并结合他们的看法,把各方面的信息综合起来,才能了解自己有哪一方面的特长,哪些方面有稳定的发展而不是一时的兴趣。根据这些信息,考生填报的志愿才是科学合理的。

中学

应开职业指导课

记:您认为科学的志愿填报包括哪些因素?

龚:了解自己,了解专业,再寻找出一个与自己兴趣相关的结合点。

记:怎样了解自己您已经作出了解释,那么考生怎样才能了解专业呢?

龚:考生在填报志愿这段时间学习很紧张,如果花费太多时间去了解招生专业是没有必要的,最好是买一本介绍大学各专业的书。但值得注意的是,书店里有许多介绍大学专业的书,但有些专业介绍纯粹是专家写给专家看的,连我都看不懂。能让初中生都看得懂的专业介绍,考生看了才会有真正的收益。

记:您所说的与自己兴趣相关的专业结合点是不是就是让考生通过测评后,在推荐的20个专业中选择一个与自己兴趣相关联的专业?

龚:是的。

记:最后,能提醒一下考生在报考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吗?

龚:没有最好的专业,只有最适合的专业,如果这个专业适合你,你学得就会比别人好,将来就会有发展。不要盲目地选择热门专业,专业本身就没有冷热之分,现在热并不等于将来还热,没有一个专业能热20年,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一个最适合你的专业。另外,也不要一味迷信名牌大学,一定要根据所报专业在该大学的实际情况来定,有些名牌大学在某些专业的实力上并不如其他非名牌大学,比如想学化工,北京化工大学也许是最好的。最后,我想提醒学校的是,在中学里开展职业指导和规划是很有必要的,把职场中的优秀人才请来,让考生了解软件工程师、银行职员、记者等职业每天都在做些什么很重要,而考生也不要到高考前才考虑选择专业,应该在高一时就注意志愿选择了。

《北京娱乐信报》 2003年3月17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