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2003毕业生要走出择业六大误区

来源:   时间:2003-01-16  浏览:

大学生对就业问题认识的六个误区:

认为当前就业形势紧张,就业无望

较客观的态度是,认识到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通过调整就业结构,整个“十五”期间能够解决4000万人的就业问题。私营、个体经济成为就业的重要增长点,中小企业是再就业的主要载体。第三产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增长点,社区服务是再就业的重要领域。

从大学生就业的特征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应该降低就业期望值,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就业,而不是一味坚持到自己需要的地方就业。

为了就业,千方百计考证,以期为自己增添竞争砝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官员认为,现在媒体上把持证上岗炒滥了,给人一种只有考证才能上岗的错觉,这并不利于就业。中国目前的就业准入制度只是在与人民群众的生命有极大关系的部分领域内推行,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要实行持证上岗。另外,证书只是一种资格的象征,并不是说你将来一定能胜任这项工作。

为了躲避就业高峰,一心深造,延缓就业

比较客观的态度是,勇敢面对当前就业形势,找一份工作,一边积累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一边根据现实状况和兴趣、特长,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路。认为自己读完硕士或博士后,就业形势就会好起来,是一种侥幸心理,并不可取。

认为当前就业信息不足,或不如以前充分,消极面对

比较客观的态度是,无论是人才市场,还是高校,对用人需求的统计都是有限的,在你所看到的用人信息之外,一定还会有岗位缺人,而那些岗位也许恰好适合你。所以,找工作,根本在“找”上。

嫉妒已签约或即将签约的同学,落井下石,以期坐收渔翁之利

比较客观的态度是,调整心态,祝福别人,勉励自己,光明磊落地摆脱困境。如果一时找不到工作,可以先申请暂时就业,并且坚信,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甜。

“慌不择路”,有单位就签,结果受骗上当

比较正确的态度是,不卑不亢,全面考察用人单位的经营状况,不贸然接受对方的面试、签约要求。在知彼知己的情况下,才考虑签约事宜。(晋言)

《中国教育报》 (2003年1月15日第8版)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