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解读中国教育发展目标

来源:   时间:2002-12-19  浏览: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发展目标:“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报告还明确提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如何加快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民受教育水平?新华社记者就此专访了教育部部长陈至立。

迎接人力资源的严峻挑战

“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需要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但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当前中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人力资源面临着严峻挑战。”陈至立说。

她认为,挑战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约为8年,而世界许多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都超过了10年。中国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4%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中国劳动力知识结构重心偏低。2000年,中国从业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三是中国人才状况不适应国际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应达到高中以上水平。但目前中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42%,高新技术及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都不能满足需求。

面对挑战,陈至立充满信心。她说,“十六大提出的教育发展目标科学合理,是经过努力可以和必须达到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为新世纪中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成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我们要在未来10年到20年内,使国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陈至立说,到2020年,全国每10万人口中,专科及以上学历者要达到1.35万人左右;高中阶段学历者达到3.1万人左右;文盲半文盲比例降到3%以下;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1年。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必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陈至立介绍说,今后将多样化筹措经费,使社会力量办学蓬勃发展。为加快发展贫困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各级政府将加大投入。对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将不断深入,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改革将全面实施,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评价体系即将建立。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将相互衔接与沟通,为人民群众创造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和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将建立与完善,教育督导工作也将进一步加强。

增强教育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

“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民受教育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标志,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必然要求。未来10年到20年,我们必须显著增强教育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陈至立说,国家为此将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她说,今后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各种职业培训,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

她指出,高校要为经济建设培养大批急需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要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要优先发展急需专业和新兴学科,加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一流学者,还要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使高校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主体,为培育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作出重大贡献。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