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刘兴华: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已现“三核驱动”雏形,金融要支持广州建设开放创新生态系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3-03-03  浏览:

近日,以“广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方位和路径选择”为主题的“读懂广州高质量发展论坛”成功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支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作为执行单位。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广州应怎样紧抓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

梳理全球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历史脉络,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刘兴华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美国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持续演进,从东部到西部构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发、产业化和金融市场这样一个完整的创新发展生态,基本上形成了“双核驱动”这一个格局,也就是东部地区以马萨诸塞州、宾夕法尼亚州、纽约州、北卡罗来纳州为重心的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发达的金融市场,西部地区以加利福尼亚州和科罗拉多州为重心的应用研发和产业化。

近年来我国也已经从北方到南方具备了“三核驱动”的雏形,那就是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当然这个形态与美国相比差距还很大。广州作为珠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已经具备许多有利的条件,完全应该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在技术应用研发和产业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这样在客观上也就促进了广州的高质量发展。

广州要从五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南方财经:广东省、广州市近期召开了高质量发展大会。请你解读一下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广州高质量发展应该如何实现?

刘兴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是发展一定是在科学正确理念指导下的发展,那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这样才能摆脱对粗放式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最早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来的,准确的表述是“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确定的高质量发展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并且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通俗地说,如果说发展是要着重解决“有没有”的问题,那么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实际上,相比较解决“有”的问题来说,实现“好”的目标,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

具体到广州来说,2022年广州人均GDP已经达到15.44万元人民币,2.28万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按照国际标准,已经进入高收入行列。因此对广州来说,高质量发展已经不再是解决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要解决从“多不多”到“优不优”的问题,这就更具挑战性了。

我认为,广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简要地说,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着力。

一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实现创新,也就是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挥作用方面率先实现突破。在这个基础上优化配置各种要素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各个方面的创新,进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对全国来说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二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这方面,广州市已经有明确的安排和部署,我就不再赘述。总的来说就是要立足广州优势、面向未来大势不断开辟生产力发展新空间,创新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为全市经济行稳致远提供强劲动力。

三是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为基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目标为导向,以南沙为新的发展平台和增长极,实现南沙和中心城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开创全球经济再平衡背景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四是在全国率先实现数字时代的超大城市敏捷治理,创造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政务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智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使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

五是增进全社会的民生福祉,让广州的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金融要支持建设开放创新生态系统

南方财经:在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原则的基础上,各行业围绕广州坚持“五外联动”,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进行探讨。这其中,金融业要争取在哪些关键领域实现创新或突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作为有力支撑?

刘兴华:广东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提出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可以说是抓住了深化改革开放的精髓。这实际上就是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市场五个方面的内外联动,以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现代金融业是与国际市场联动最密切的一个行业,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非常重要的载体。金融业为广州的“五外”赋能,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重要突破,这也是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一是金融要在促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上实现新突破。疫后经济恢复任务很重,今年第一季度的出口就面临严峻形势。作为广州的金融行业来说,当前首先要力保出口,持续改进对外贸易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服务,为外贸企业跨境融资保驾护航。从长远来说,要为外资外贸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提高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尽快打造吸引外资和外贸竞争新优势。

二是金融要在支持广州发展现代产业上取得新突破。发展现代产业,决定了广州高质量发展的未来。现代金融业本身就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更多的金融资源导向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比如为这些行业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和保险资金投资。金融还要加强对现代化基础设施和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促进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金融要赋能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金融要在支持广州制度型开放上取得新突破。我国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已经不是单纯的货物进出口和人员往来,而是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制度型开放。广州又地处开放最前沿。要以南沙为重要平台,探索高水平开放条件下的制度创新,以此构建现代金融生态,集聚高端金融资源,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带动广州乃至广东的科技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

四是金融业自身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方面取得新突破。广州各级各类金融机构众多,要在苦练内功、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治理、提升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有效应对开放环境下的各种风险考验。

南方财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广州要怎样紧抓机遇,稳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金融活水要如何赋能产业的发展?

刘兴华: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初现端倪,这将极大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最近大家都在关注ChatGPT,它在全球的活跃用户数达到1亿只用了两个月,而当年的电话达到1亿用户用了75年,手机达到1亿用户也用了16年。三年新冠疫情加上科技进步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新技术运用、新产业、新业态扑面而来,全球价值链将会演进为全球价值网,全球化将形成新的格局。要赶上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新型全球化大势,关键在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我认为金融赋能广州创新驱动,要打好以下五张牌:

一是开展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创新驱动环境。今年我国开始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这将对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能力发挥重大作用。广州的金融机构要助力各类市场主体抓住这个机遇。南沙自贸区本身就是一个促进金融供给侧改革、推进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推动金融创新支持各方面创新的重要平台,因此要在重大金融平台建设、金融开放创新、特色金融发展方面取得突破。从广州全市来说,要充分运用融资租赁、科技金融、投贷联动、供应链金融等工具,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化。

二是推动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有效满足不同人群、不同企业、不同区域的投融资需求。特别要加大对民间投资、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现在出口面临较大压力,金融机构要支持出口企业力保海外市场。保住海外市场,才能保住产业链和供应链,也才能保住广州乃至广东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

三是积极引入经营稳健、资质优良、专业特色的外资金融机构和各类中介机构。鼓励中外金融机构在产品、股权、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开展合作。在这方面,南沙自贸区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完善配套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大显身手。

四是金融要支持广州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要系统借鉴国际经验,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和创新生态系统。金融机构要支持广州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企业发挥带动作用,聚焦全球一流创新技术和研发平台,主动与国际高水平同行合作,打造高水平的国际联合研发基地、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转移机构。广州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众多,要利用国内外比较成熟的金融工具支持共建联合研究机构、科技园区、数据共享平台,利用科技金融、创业金融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争取培育更多的独角兽企业。要建立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优化科技金融服务,完善全产业链融资支持。还要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实现绿色信贷规模持续增长,发展绿色保险。

五是要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在发展的同时要确保安全,在支持创新的同时要注意防范和化解风险。金融政策固然不是一省一地的事情,但是一省一市在防范和化解风险方面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在目前这个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要保持战略洞见,前瞻应对信贷资产质量劣变风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聚焦不良资产处置。

疫情过后,今年国内的消费大概率会有一个大的反弹。如果没有其他重大的黑天鹅事件,今年广州的社融规模、信贷规模、股权融资规模等数据应该会比去年好很多。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可能的风险。有一本书,书名叫《被遗忘的萧条》,是美国财经作家詹姆斯·格兰特写的,记录和分析了美国在一战和大流感结束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19年经济恢复,工商业一派繁荣,但是在短短一年后,也就是从1920年1月开始,美国经济又陷入连续18个月的衰退。过去的经验教训,足以让我们借鉴。防范风险的意识和化解风险的能力非常重要。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翁榕涛 编辑:梁小婵)

链接: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30223/herald/a4286832c9593653afefaae2f8c259df.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