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阮仪三:保护古城 留存城市的记忆

来源:【苏州日报】   时间:2014-07-07  浏览:

  □苏报记者 施晓平 实习生 周 娴
  

苏州日报--阮仪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昨天现身江苏书展现场,与家乡读者分享我国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理念。阮仪三1934年生于苏州,因长期为古城镇保护奔走呼号被誉为“古城卫士”。
  历史城镇保护存在三大问题
  昨天的活动现场,阮仪三直言:最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历史城镇保护出现了三大问题。
  第一是把保护古城镇、保护传统风貌与现代化对立起来。阮仪三说,其实,保护也是发展,像云南丽江古城由于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如今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近年来,这种错误的思维定式已经变弱了。
  第二种问题近年来日益凸显。许多古城镇错误地理解,保护就是恢复历史遗迹、重建古建,热衷于盖庙修塔,新建传统特色街。阮仪三痛心地指出,实际上常常拆了真古董去造假古董。
  第三种问题:保护的目的只是发展旅游业,一味追求经济回报。这样就会出现许多短期行为,最终坑害古城古镇。
  传统建筑瓦片是地震“报警器”
  我国的古城古镇大多拥有大批木结构的传统建筑。阮仪三说,木构体系是中国建筑的精华,建筑的柱子搁在高平坚实的台基上,用房顶的重量压稳,梁柱的框架结构有较好的整体性,木材也具有一定的弹性。所以遇到震动时,整个结构不容易倒塌。他形象地比喻:“地震来了,传统建筑中斗拱就是减震器,可以防止屋顶倒塌;屋顶上的瓦片则是报警器。”
  阮仪三举四川广元市昭化古城为例说,该古城听取了他的“原样原修”建议,全城民居严格按照木结构重修,在汶川大地震中,这些重修的房子无一幢倒塌,也无一人死亡,“所以千万不要看不起传统建筑!”
  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应予承认
  在阮仪三看来,保护古城镇不光是为了发展旅游业,更重要的是留存城市的记忆,珍藏人类的感情,传承文化。他说,古城镇应该具有可读性,要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不要按现代人的想法抹杀它。上海的“提篮桥历史风貌保护区”见证了二战时期犹太难民避难的一段历史,阮仪三反复呼吁不要拆迁,最终得到了保留。
  “当年的人民公社痕迹,比如墙上的图案、文字等,也应该留下来”。阮仪三提醒,文化一旦消失,将永不存在,在发展的道路上,请多留一些文化符号。
  http://epaper.subaonet.com/szrb/html/2014-07/07/content_225085.htm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