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APP】人口老龄化加剧,脑科学研究需求迫切!中外学者在沪探讨前沿
来源:文汇APP
时间:2024-11-13 浏览:
一个成人大脑重约3.3磅,因而对于大脑的研究,又被称为探索“三磅宇宙”的奥秘。近年来,脑科学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的最前沿和热点方向之一。
11月11日至12日,第二届脑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学术会议暨国际脑计划代表会议在沪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上海正面临着人口结构快速老龄化的挑战。截至2023年底,上海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568万,占比高达37%。预计到明年底,相关人口可能突破600万,占比达到40%。与会专家谈到,这一趋势对社会服务体系,特别是对卫生健康事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对脑科学领域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
以阿尔茨海默症这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为例。有统计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群中,失智患者已达到1500多万,占全球病例数的25%。其中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达到983万。专家透露,在上海,这一数字同样触目惊心。因此,加强阿尔茨海默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探索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的手段,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原校长、会议名誉主席裴钢教授认为,推动脑科学研究,需要促成更多更深度的合作。因此,本次会议汇聚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喀麦隆、澳大利亚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脑科学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
与会学者对各国脑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最新研究发现和成果作会议报告,围绕脑衰老的新机制、脑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新工具新方法、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大脑内的不同类型免疫细胞的新功能、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靶点等进行专题讨论。
谈及神经退行性疾病,不少人首先想起的就是亨廷顿舞蹈症、阿尔茨海默症以及帕金森病。澳大利亚弗洛里神经科学与精神健康研究所安东尼·汉南(Anthony Hannan)教授长期聚焦亨廷顿舞蹈病研究。他在小鼠实验中发现,亨廷顿舞蹈病与肠道菌群失调存在关联,表明肠道微生物在大脑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鉴于实验鼠肠道内微生物与人体肠道内微生物相似,相关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分享了睡眠研究的最新成果。传统观点认为,大脑中的神经元是控制睡眠和觉醒状态的主导力量。然而,最近的研究却揭示了另一种神秘的“幕后力量”——星形胶质细胞。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星形胶质细胞也是调控睡眠的“积极参与者”。段树民团队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星形胶质细胞调控睡眠觉醒的独特机制,该研究可能为治疗慢性失眠等睡眠障碍疾病提供了新的靶点。
值得一提的是,与会专家中既有也有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也有从事临床的一线医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是脑卒中领域的专家。他指出,大脑年龄是一种新型的神经影像学生物标志物,主要用于定量评估大脑衰老进程。个体大脑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的偏差,即脑年龄估值差(PAD),反映了大脑衰老的轨迹和速率,可评估各种疾病下大脑变化的敏感指标。目前,王拥军团队总结了大脑年龄预测的方法学框架、大脑年龄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以及多组学数据联合分析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卒中相关的衰老生物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王拥军期待能够与更多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合作,让临床数据在脑健康和脑衰老研究中发挥更大价值。
脑科学研究发展离不开学科的高度交叉与融合。“人工智能其实是在人脑科学研究的启发和激励下推进的。”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认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要实现更进一步的突破,首先要在脑科学的基础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程。当前,同济大学正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合作,共同开启人脑记忆启发的机器记忆智能模型研究。
欧洲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会议主席郑加麟表示,本次会议致力于多方协作共同应对科学挑战和培养新时代青年科学家。会上遴选出2份优秀摘要并由其作者进行大会口头汇报,并评选出10位优秀墙报奖获得者。
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医学院主办,同济大学脑与脊髓临床研究中心承办。 近年来,同济大学脑科学发展快速,研究方向涵盖脑科学基础科研及临床转化、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脊髓损伤及修复、临床神经病学及疾病早期诊断,麻醉与脑功能等。同济大学脑与脊髓临床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12月,是同济大学六大临床研究中心之一,依托同济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管理及建设。该中心建立了以重大脑疾病为导向的脑科学交叉平台,脑科学“基础-临床-人工智能交叉”研究体系,卓越脑科学及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等。
文:吴金娇
链接:https://m.whb.cn/commonDetail/957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