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东方网】报效家乡、留沪奋斗、勇敢追梦……这届毕业生有能力、有理想

来源:东方网   时间:2022-12-04  浏览: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12月3日报道:又是一年求职季,或踌躇满志,或屡败屡战,每位毕业生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找到自己未来的路,各大高校也“各显神通”。这一届的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这一届的毕业生也正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路上稳稳踏出第一步。

勇敢追梦,青年志在四方

“努力学习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让家乡摆脱贫困。”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申宝林目前已签约航天科工第十研究院下属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作为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我自小就对家乡遵义市有着很浓厚的乡土情结,不仅因为它是红色革命圣地,更因为这座城市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生机与活力。”

申宝林从找工作初期就有回家乡工作的计划,期望能为家乡的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之后他参加了航天科工第十研究院下属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的校园招聘活动,深感其与自己大学期间的“航天梦”相契合,并且所招岗位与自己的专业相匹配,最终与该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

“心系祖国绿水青山。”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王骏尧目前签约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选择生态环境院能够让我在更大的国企平台上施展才华,同时可以结合本硕期间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为改善家乡的水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王骏尧分享自己的求职体会时说,对于就业季,首先是要清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我比较倾向结合本硕专业优势去专业对口的设计院工作。于是在研一科研压力较小的时候,备考并通过了注册设备工程师(基础)的考试,这对我在各个设计院招聘面试中都很有帮助。”

上海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陈思思目前就职于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她曾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课题、浙江省重点项目、省重大龙头产业项目,完成系列科研项目,去年还在全国互联网+大赛中获得上海市银奖。

很多大学生都会面临继续深造还是工作的抉择。在陈思思看来,首先要认识自己,明晰自己以后发展的方向,选择学术道路还是工作道路。其次,需要掌握自己能掌握的东西,能力才是资本,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

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马阳平老师也表示,考研深造是落实毕业去向的选择之一。从实现个人职业规划期望来说,考研是方式方法,不是目标目的。一般而言,考研出结果时,正好是春季招聘的高峰期,鼓励同学们提前准备好简历,梳理自身的求职意向,筛选合适的岗位,积极求职,给自己更多的职业可能。

助力就业,学校“各显神通”

在上海理工大学,为了让2023届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学校以“就业服务不打烊,生涯指导不间断,网络招聘不停歇、信息推送不断档”为工作理念,开辟了“云端服务、云端直播、云端招聘、云端推动”线上渠道。近期学校将连续举办20余场行业、学院专场招聘会、企业宣讲会,为毕业生送岗位、送指导、送信息,持续为毕业生搭建求职平台。作为拓展就业渠道的重要平台,上海理工大学“职味工作室”还以点对点方式与企业合作,为学生“直播带岗”。

就业不是毕业前的“临门一脚”,而是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助推学校新工科教育改革,上海理工大学近期发布了“学生生涯导师招募令”,邀请有志投身大学生生涯教育的校友和企业伙伴指导学生做好求学计划和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开展双创活动,目前已招募了来自上海汽车、上海建工、上海微创、复星医药等知名企业的50余位生涯导师;学校也依托校内产业学院与合作企业优先开展科技攻关,从合作企业择优遴选研究生联合培养导师,通过多种方式为研究生就业提供帮助,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全过程育人。

同济大学在“招生-培养-深造-就业-校友”五位一体人才培养全链条管理体系下,一方面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专场宣讲与组团双选相补充的后疫情时代校园招聘模式,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搭建精准对接平台。自9月份以来,同济大学已举办各类校园招聘活动356场,服务用人单位近1000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需求超过90000个。另一方面,积极打造“四营一奖”生涯教育品牌,通过“职业素养提升训练营”助力学生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启动职业生涯规划,通过“青松计划体验营”为学生提供走出校园、开拓视野、实习实践的锻炼平台,通过“求职技能提升训练营”帮助学生提高简历制作、面试应对、职场礼仪等求职技能,通过“扬帆成长营”“扬帆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同济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表示,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开展“校园招聘月”“就业促进周”等岗位开拓和供需对接系列活动,继续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全力为2023届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保驾护航。

链接:https://j.eastday.com/p/1670056112037915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