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华社】还没上完就已恋恋不舍 这门生命教育课缘何成为“网红课”?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21-12-13  浏览: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12月13日电(记者 吴振东)“今天的你,过得高兴吗?”“回首过去的大学学习生活,你有深感孤独的时候吗?”这些“灵魂拷问”都出自同济大学的生命教育课。学期还未结束,有学生已流露出对这门课的不舍:“8周的课完全不够上,再来8周吧”“老师的每节课都让我觉得很安心,谢谢与您相遇”……

据了解,这门生命教育课由同济大学心理专家在疫情期间创设,取名《大学生生命教育:生命生机生活》。课程入驻学习强国App后得到师生好评,并在恢复线下教学后进一步升级,更名为《生命的省思——如何过好这一生》。课程共涵盖“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成长”“生命的传承”“生命的孤独”“生命的亲密”“生命的韧性”“生命的消亡”“生命的选择”八个主题。

授课教师形成共识:以生命体验和人文关怀为主要理念,培养学生生命意识,引导学生珍惜和敬畏生命,追求生命价值,实现生命超越。

“爱情不是大学的必修课,孤独才是”——在“生命的孤独”主题课上,师生一起用图片感受生命中的三层孤独:自我孤独、人际孤独和存在性孤独,让同学们讨论体验过哪些类型的孤独,最难熬的是哪种,和孤独相处的体验是什么?在两人搭档的角色扮演中,一位同学扮演另一位同学的孤独过往,二者尝试对话。

孤独等同于失败?课后,不少学生改变了这一看法。“不必害怕人生中的孤独时刻,有些难熬的孤独也让我懂得各类情感和学会交往的重要性。”有学生说道。

“这是我青春期后第一次和爸妈的亲密谈话”——“生命的传承”主题课的更大意义,在于把课上的知识学习、体验感悟作用于自己的生活日常。教师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邀请重要家人进行一次半小时以上的采访活动,并反馈感想。

这是许多学生打青春期之后第一次与父母的亲密谈话。“对话”过后,有人发现了父母身上的宝贵品质,有人放下了对父母的误解,也有人发现仍然无法和父母深谈,正在寻求其他有效的方式……

“不同于传统课程,这门生命教育课更偏重实践和体验,从学生最关心的日常话题切入,让师生在互动和讨论中相互启发。”课程建设总负责人、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授姚玉红说。

关于在大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的初衷,姚玉红指出,在知识和能力学习之外,生命状态是不可忽略的人格基础。对当下大学生来说,关注点从祖辈们“如何活下去”的生存型难题转变为“如何活得好”的发展型难题,同时“空心病”“网抑云”及许多对于生命议题的困惑影响着部分大学生的求学生涯、生活质量。“比如,有学生问‘学习了这么多知识和技能,我怎么还是不确定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

针对这些实际而迫切的需求,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从心理学、哲学、教育学多个视角出发,不断打磨和升级课程。据介绍,在上海市教委支持指导下,课程将拓展为32课时,其中实践体验成分进一步增加。比如,将探索与课程配套的心理工作坊,作为课堂教学有力补充,让生命教育走进学生社区。

更重要的是,依托该课程,同济大学培养了近40名以辅导员为主体的教学师资,有望开设更多平行班,使优质课程辐射更多学生。学校生命教育团队也正在整合教学成果,编写配套教材,构建更加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我解锁了一种新的手段,能让我在迷茫的时候、困顿的时候,能够更加理性地思考如何过好这一生,或者说,如何过好每一天。”有学生在期末作业中写道。

姚玉红希望,课程教学只是一个开始,期待学生能把所学所感,融入到真实的生命长河中。

链接: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0456791?channel=weixin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