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大学宿舍楼间为何多了个中式小庭院?专家细解激活“空间教育学”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1-09-26 浏览:
25日晚,同济大学大一新生小林,与远在西安的妈妈打着手机,慢慢走出宿舍学三楼,踏入一个中式小庭院,不远处的座椅上,刚认识的大二学姐冲她挥手招呼着,笑脸盈盈。
据了解,这方名唤“暖居”的新天地,正是这个学期开辟的全新功能区域,以遮风避雨的芳草庭院形式,串起不同宿舍楼、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子的生活,她们在此休憩、学习、谈天说地。
通过全新建筑形式,以空间功能拓展大学育人路径,激活新的交流通道,这一探索在上海高校,有迹可循。
“没想到,大学生活可以是这样的”
“看,出门就有秋千坐!”几天前,大一新生小苒的朋友圈,一张绿树掩映间的秋千图醒目,她“显摆”的,正是走出寝室几步可及的开放式交流区。“没想到,大学生活可以是这样的,”小苒说,经过了最初的惊讶,如今的她,每天清晨风雨无阻可以在此晨读,更重要的是,庭院那头的小径,连起了大二学姐的宿舍,“在这里交到了新朋友,我还问了‘过来人’学姐们好多专业选择的问题。”
“我们都是有孩子的人,做这个新东西,考虑的是能为这些远道而来的孩子们提供些什么,”同济大学后勤集团社区中心主任段晓红说。这一位于在学三楼和学四楼之间中式庭院,由学生社区自主设计。学生可在此看书、休息、交流,感受别样的惬意。这一庭院式环境的建设,也实现了两栋宿舍楼的资源共享。
据了解,设计规划时,社区管理团队成员你一言我一语,从学生服务一线来的点子源源不绝:大大的月亮灯安排上,学生晚上还能在这里欣赏夜景;绿草间铺些小石子,美观又方便排水;最重要的是,多些舒适桌椅,期待更多青春在这里碰撞。据悉,未来这一试点将根据情况向更多宿舍楼推广。
简单“建筑学加法”,内里有“小乾坤”
一个联系两栋宿舍楼的小庭院的建设,看似平平无奇简单加法,内里却有“小乾坤”。
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营造实验中心主任刘悦来认为,空间上的连接,可以让原本从无交集的动线碰头,引发行为上、思想上新的碰撞,对于大学教学而言,如何突破传统教室——宿舍——图书馆路径,给予学生新的互融机会,或许可以成为发展中的新触角——“教育空间学”。
“其实身边有不少例子,可以看到空间设计带来的变化,”他说。比如,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C楼,原有走廊比传统的要宽不少,有一天,在留出通道之外,那里放上了小圆桌,走廊的通行功能叠加交流聚合功能,如今那里成了许多老师学生会停留的地方。
对大学空间精心设计,前人已有实践
事实上,对大学空间的精心设计,前人已有实践。许多人知道,位于上大路的上海大学,被称作“高校建筑的空中花园”,在任何一座教学楼上完全可以做到“不下楼到彼楼”的效果,原因在于——连廊。上海大学没有“独自存在”的教学楼,楼与楼之间层层连廊相接,新来学生往往第一感想是,课间换教室不怕下雨不用带伞了,可当中蕴涵更深的,是老校长钱伟长的治学思想。
老校长看来,大学专业不应分得过细,他来到上大后,首度在当时的中国实行高校大类培养,而在学校建筑上,他亲笔画下教学楼群概念草图,并嘱咐:不要让各个学院的同学们感到自己只在自己的学院——要让他们随时可以“串门”,于是连廊(也叫过楼街)就把各个教学楼给接了起来。这个连廊讲究不少。单说距离,是当年钱伟长校长亲手拿着尺子算的,一个人每秒能走多少米,课间20分钟同学们换教室能不能走到……都在考量中。
作者:彭德倩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409036&sid=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