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文汇网】“我们都属于完美主义者”——记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移植团队

来源:文汇网   时间:2021-06-11  浏览:

▲ 对每一位肺移植患者,他们都做到集体查房、反复研究、周密计划

又是一场通宵达旦的忙碌!

前不久访问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移植中心主任陈昶和胸外科姜格宁主任、朱余明主任。甫抵医院时,只见他们在讨论手术进展。原来,前一日下午,接到一例肺脏捐献的电话,肺移植团队立即集结而进入战斗状态:一队人马即刻启程,携手术器械、无菌冰块、灌洗液等飞赴外地获取捐献器官,凌晨还不断报告供体即时状况;另一队主刀医生也“一键启动”,在医院手术室做好术前的一切准备。爱与生命之接力,于每一个环节都在跟时间赛跑。

肺移植,举世公认的顶级外科手术之一,也是上海市肺科医院一张“王牌”。多年以来,该院高度重视并给予持续的学科发展支持,使之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肺移植中心之一,也享有上海医疗健康高地“名片”之一的声誉。他们创下了肺移植领域诸多个全国乃至亚洲“第一”;他们前不久被批准创立“上海肺移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他们已完成肺移植手术209例,涵盖单肺移植、双肺移植、肺再移植及活体肺叶移植等。在上海地区遥遥领先,在全国名列第四。“其实,数量并非我们的追求。我们的肺移植手术,始终以质量为第一目标,通过术前、术中、术后各环节的技术提升和服务规范,体现精细和精微,确保成功率、存活率以及最少的并发症率,并与国际心肺移植协会报告的远期效果接近。”

陈昶、姜格宁和朱余明三位不约而同地表示:“我们力求将每一次手术质量尽可能做到极致。因为拯救生命容不得丝毫的懈怠,而我们都属于完美主义者!”

强大实力,根植于基础研究和临床探索

上海市肺科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肺移植基础研究和临床探索的策源地之一。

1960年代后期,该院丁嘉安教授开始关注和积累国际有关动向和文献。1970年代,他在简陋条件下组建胸外科实验室,主攻肺移植和人工肺实验。从那时起,他们团队先后做了40条狗的肺再植、50对狗的肺移植以及狗左全肺移植动物实验等,移植狗术后最长存活达723天,为国内罕见。1990年至1991年,丁嘉安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附属Barnes-Jewish Hospital(BJC)J·C Cooper教授领衔的国际肺移植中心“取经”,带回了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为医院开展肺移植打下了坚实基础。随后,肺科医院胸外科姜格宁教授和陈昶教授接连受公派前往该国际肺移植中心深造,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数十年如一日,医院肺移植团队协力攻克了一座座肺移植难关。

基于艰辛的探索和丰富的总结,2003年1月,上海市肺科医院施行首例临床肺移植并取得成功。翌年,他们承担上海市科委重点课题“肺移植的临床研究”,一共完成8例,临床单侧肺移植存活六例,生存水平属国内领先。经市科委专家组鉴定,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移植临床研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因而,他们一举荣获上海市2005年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迄今200多例肺移植病例中,肺移植术后有的已存活14年,而再次移植术后有的已存活15年。

从2003年施行首例临床肺移植到今天,历经近20年艰苦卓绝的临床探索,他们已将多学科优势兼容并蓄,在肺移植领域形成了强大实力,今年1至5月已实施19例肺移植。昔日国内最早开展肺移植基础研究和临床探索的策源地,一跃而发展成了国内重要的肺移植中心之一。他们取得的成就或代表“上海水平”,或代表“中国水平”。譬如,他们成功地施行了国内第一例活体肺叶移植术、第一例肺再移植术;他们开展了ECMO应用于危重受者围术期和术中的支持治疗,有效地降低了围术期死亡率;他们对供肺进行适当减容,解决了小胸腔受体术后近期氧合不理想的难题;他们探索了适合国人的预防性抗真菌治疗方案,术后真菌感染控制率理想,也降低了手术费用,并显著减少药物毒副作用。

精细技术,在于每一个细节力求“极致”

器官移植,体现着一家医院乃至一个国家的综合医学水平。而肺移植,是其中的一座险峰。姜格宁介绍,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移植跃居国内领先甚至亚洲领先,与几代人不懈地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息息相关。尤其,医院高度重视,全方位支持学科发展。譬如,他们日常有两个肺移植团队随时“待命”。但凡有了供体捐献信息,团队能很快召集,即刻开赴“战场”。在施行肺移植手术期间,他们做到集体查房,反复研究,周密计划,还设立了由胸外科、肺循环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超声科、麻醉科等组成的跨学科“专家团”。专家们集体会诊,协同应变。

陈昶介绍,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移植长足进步,还基于三个方面:一是诊疗严格规范;二是新技术应用;三是完善评估系统。为确保每一例肺移植手术成功,他们思想上高度重视,行为上高度自觉,将术前、术中、术后每一环节做到严格规范,包括患者的甄选、肺源的质量、供受体匹配程度、术后排异控制以及感染控制等。譬如,施行肺移植手术犹如在走钢丝救命,它要求手术既不偏心脏也不偏肺脏,做到“不漏气、不漏血”,这些都基于操作规范。又譬如,从千百里外运抵上海的肺源,一路争分夺秒却难免“颠沛流离”。为此,肺移植团队率先引进世界先进的肺源修复重建技术,让一些不尽完美的“边缘肺”得以精密地修复。而肺修复堪比世界名表修理,细微部位比手表更精密,一次修复往往要持续3至5个小时。遇到无法修复完整的,他们的态度却是“宁缺勿滥”。在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他们还不断地实现赶超。去年,他们自主研发的“便携式EVLP”,能确保供体在运输途中更久地“保鲜”,这一体外常温机械灌注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前不久夺得上海市优秀发明奖。

多年以来,他们承担了多项国家和上海市扶持的科研项目,并屡获成果。

据肺科医院肺移植中心苏奕亮副主任医师介绍,对于供受体的匹配度,以往主要依赖术中的目测或影像学观察。如今,他们依据自己的“独创”,将身体的基础数值输入即可获得匹配度,投入临床应用后效果甚佳。此外,肺移植后,新肺“落户”新的体内存在一定的排异现象,也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入侵。而上海市肺科医院针对术后排异的诊断,精准而高超,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

“时间窗口”与“人文关怀”,一个不能少

在肺移植整个过程中,一前一后,有两点“一个不能少”。

一前是指“时间窗口”。不得不特别说说,肺移植手术的最佳“时间窗口”,不是在产生强烈憋气感而走近生命尽头的时候,而是当专家评估患者肺功能发生不可逆的损害,且判定患者可能扛不过两年,就需要考虑和计划做肺移植了。一些患者往往抱着“能不做就不做”的观念而错失了良机,类似的病案不胜枚举。有个病人,短短数月几度进医院,也几次被建议做肺移植,但他犹豫不决,等他下定决心想抓住肺移植这根“救命稻草”时,却因不一定能及时获有合适的供体而扼腕叹息。

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几个患者“争先恐后”等着做肺移植。时间就是生命!这个时候,他们的“原则”是让等不了多少时日的患者先做,“不能见死不救啊,”他们表示。

一后是指术后的“人文关怀”。施行肺移植手术后,必须跟进一系列继续服务,包括为每一个肺移植患者定制符合个性化的营养管理、感染控制以及“人文关怀”。

何为“人文关怀”?见我们疑惑,陈昶解释:肺移植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做完器官移植手术后,有的排异反应小,有的排异反应大;有的很快能下地活动,有的则需要一段时间静养;普遍还存在这样那样的“提问焦虑”,渴望得到及时解答,等等。

上海市肺科医院急为患者所急,想为患者所想,设立专职肺移植协调员,进行肺移植患者等待期评估、入院同步接洽、住院后同步答疑、出院同步指导。为做好肺移植出院患者的随访,建立出院患者的健康档案和动态数据,将各个体的健康状态、危险因素和疾病信息变化情况及时清晰地传递到医生,以此提供相应的个体化管理目标和干预措施,帮助肺移植患者提高心理、生理及社会适应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他们还设立了起名“新生班”的微信朋友圈,在群里随时解疑释惑,也努力为患者进行心理辅导,鼓励他们重新站起来,迎接新的生活。他们还鼓励患者相互交流,相互鼓劲,获得情感和精神支撑。

团队的卓越,是在无数次实战和磨砺中锤炼成的。他们表示,“以前做肺移植,我们往往将重心落驻于手术本身,这固然重要,但如今,我们对整个系统的每一个节点都精心打磨,包括使用ECMO生命支持系统,进行肺源修复重建,完善术后管理及照护等等。”

“你若性命相托,我定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精神文化!

作者:丁曦林 黄文婷

链接:http://www.whb.cn/zhuzhan/tuiguang/20210611/409007.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