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央广网】对德交流,嘉兴红船旁的大学“朋友圈”真不小

来源:嘉兴在线   时间:2020-07-17  浏览:

栉风沐雨十余载,依托母体同济大学作为中国对德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优势,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成立至今,亦全面推进以“德”为重点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浙江省高校中对德交流特色鲜明的学校。

  据悉,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目前与德国伊尔梅瑙工业大学、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纽伦堡应用技术大学等12所德国高校以及1所瑞士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备忘录)或达成合作意向。交流主要以两种形式展开:中德交流班(双学位)与短期交流项目。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与德国图林根州伊尔梅瑙工业大学建有双向的双学位合作,2018年,双方的合作被列为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国际合作项目的成功案例。

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定位,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于2012年设立中德学院。中德学院作为全校对德交流的窗口, 办学的目的是为全校学生提供一个语言和文化拓展的平台,培养应用型国际化德语人才。目前学院开设德语语言文学专业以及中德交流班。

  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扎实的德语语言基础知识又有符合国家需求的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该校中德学院院长李立贵教授表示:“国内开设德语专业的高校就有108所之多,要让我们学校德语专业具备竞争优秀,那必须走出符合实际的一条路。因此,学院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偏重于经济德语方向。”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从今年九月开始,将在2020级新生中推出“强基计划”,即通过一年集中的德语强化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欧洲语言标准B1的水平,相当于原来德语专业需要2-2.5年才能达到的德语语言水平,为学生从二年级起的各语言专业技能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辅修学校其他专业提供了可能。“强基计划”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德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通过率和优良率、提高国际交流的层次和水平、提高就业率。此外,近年来德语专业与杜伊斯堡-艾森大学和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 包括暑期学校和学分互认。目前,正在与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洽谈,计划与该校开展Kulturmanagement(文化管理),Sozialmanagement(社会管理),Sozialarbeit(社会工作),Journalismus(新闻学)等专业方向“2+2”或“2+3”模式的本科双学位项目。该教学模式有望在强化学生德语能力水平外,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可能。

中德交流班的学生在参加德语强化学习的同时了解德国,感知不同国度的文化与温度,加持某一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中德学院与学校相关专业合作,设有工商管理(中德班)和医学影像技术(中德班)。学生在学期间均可通过暑期学校、学分互换的方式赴德交流,达到德方高校入学语言要求的学生可通过 “3+2”模式攻读伊尔梅瑙工业大学中德双本科学位。“3+2”模式即1年德语强化,2年专业学习,后2年在德国伊尔梅瑙工业大学进行专业学习,修满规定学分,成绩合格者可获得伊尔梅瑙工业大学和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的毕业证书以及本科学位证书。

  八年多来,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对德交流取得了许多瞩目成果。就学业交流而言,学校与伊尔梅瑙工业大学实现了真正的“双向”交流,除了每年将学生送至德国,德方也会派优秀学子前来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学习。2019年,7位首批中德双学位学生毕业,其中5人继续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名校读研深造,1人被国内医院录取,1人选择回到母校工作。此外有5位德国学生通过一年在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学习,顺利获得了该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本科学位证书,双学位项目育人成果斐然。

在采访中,李立贵也坦言,如何全面提高德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德福通过率仍是学院工作的核心和无法回避的难题。为此,中德学院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采取“外引内育”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德语教师均毕业于985、211等名校,一半以上师资具有留学德国的经历,近年来还引进和聘请了多位原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资深德福教学专家,以老带新,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另外,中德学院目前正与德福考试院密切合作,举办各类线上线下培训和教学法研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二是在中德班中实行退出机制,如学生不适应中德班教学模式,成绩不合格且没有语言学习兴趣的,可以退回原专业或者根据意愿转到其他专业继续学习,把压力层层传导到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三是加强教学管理,在一二年级中实行晨读和晚自习制度;在所有年级中设立“无手机课堂”,加强考勤,学生自觉学习的风气和良好习惯正在形成。

谈及未来的发展,李立贵指出,中德学院将继续发挥学校对德交流合作平台的作用,围绕学校发展战略, 继续大力挖掘中德两国的合作资源, 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创新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和中德学院的学科建设,提升中德合作项目的层次和水平,努力造就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广阔胸怀和责任担当的青年才俊。(许诺)

链接:http://zj.cnr.cn/gedilianbo/20200717/t20200717_525172186.shtml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