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人民政协报】陈义汉:走!到极地提供医疗保障去

来源:   时间:2020-07-08  浏览:

近日,新华社在B站开通的首场有关南极科普的直播,为众多网友揭开了南极科考的神秘面纱,也唤起了网友们对亲赴南极的向往。

“其实,南北极的自然环境比网友们想象得还要恶劣,科考队员们的生命健康面临着较大挑战。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中国的极地考察站还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防控任务。”与网友们致敬科考队员一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义汉建议,除了重视科考人员工作的恶劣环境,还应把保障极地人员的生命健康作为极地战略极为重要的问题来考虑。

陈义汉是同济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副院长。据他介绍,4年来,东方医院已有8批次的医疗工作人员奔赴南北极,为我国南北极科学考察任务提供医疗保障。

“南北极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地方,我们国家自1984年开展极地考察至今,仍保持零死亡记录。这与我国医务工作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陈义汉说,几十年来我国极地科考硕果累累,但对生命健康面临的危险因素重视度还远远不够。

“极地战略已经摆在全球大国的重要位置之上。遗憾的是,针对极地的特种医疗技术体系尚未建立。多年来,我国极地考察计划中的医学项目基本属于基础研究项目,几乎没有临床实用技术项目。因此,极地医生常不得不照搬不适合极地环境的常规性的医疗技术在极地从事医疗保障工作,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极地特殊环境下所产生的健康问题,并没有能够产生良好的防治效果。因此,亟待建立针对极地的特种医疗技术体系。”陈义汉强调。

“更深一步讲,还缺乏较专业化的极地医疗保障工作机制。目前我国极地考察的医疗保健工作还是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负责实施,缺乏医疗专业的规划化运行与管理。极地医生来源缺乏政策性正规渠道,上岗前也缺乏极地特种技能培训。”陈义汉介绍,目前考察站只能开展单纯医疗工作,缺乏大健康的工作范畴,即缺乏对极地考察站特殊医疗保障条件与资源的系统认识的社区诊断。这导致考察队员疾病预防工作缺乏技术支撑,极地特殊环境的传染病防控机制也没有建立。

“长城站的医务室面积较小,只能承担一般的医疗保健工作,只能进行血糖、血压和心电图的实验室检查,不能开展手术。”这是记者在东方医院驻南极长城站医生的总结中见到的文字。即使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在南极半岛,还有8个外国考察站,往往是站长亲自带患者来中国站看病。

“在此背景下,建议中国南极考察站应在全球率先挂牌社区卫生服务站,使之成为中国最远的一个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健康服务,超前建立人类健康生活模型。”陈义汉表示。

基于东方医院4年来的极地医疗保障经验,陈义汉建议,在极地战略的大背景下,急需探索和建立比较完备的极地医学技术体系,包括特殊环境下的全科医学技术、整合医学技术、创伤急救医学技术、医患心理互控技术,以及极地生物钟保健技术、特殊营养技术等。

另一方面,还要加速探索和建立比较完备的极地医疗保障体系。“比如,建立北极航道生命安全保障系统。这是因为,北极航道不仅全球关注,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步骤。”陈义汉说。

“这一切,要以建立完善的极地临床与预防整合技术规程为前提。相应地,还要储备一支极地医生队伍,并对极地医生进行上岗前的极地特种医疗技能规范化培训。”陈义汉表示,随着我国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远程会诊系统监控和指导极地考察站或考察船的医疗保健技术工作,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极地考察站的医疗保健水平。

链接:http://cppcc.china.com.cn/2020-07/08/content_76249695.htm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