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第16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同济大学20项科技新成果精彩亮相,这些项目涵盖该校土木、汽车、交通、机械、环境、电子与信息、航天航空、医学等一批学科领域。
绿色篇 环保节能更便捷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郜浩文教授主持的“水质快速检测仪”项目,是一套由液体颜色测量系统、预装检测胶囊,以及稀释、搅拌、过滤等工具组成的现场水质检验成套装置,手提箱小巧轻便,仅有3公斤重,适用于水质分析、环境监测、食品检验及其他分析检验领域,尤其对矿山、企事业单位、农村、山区、海洋、事故现场等应急检测有重要价值。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李岩教授主持的“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高性能多功能化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率先开展了高性能、多功能的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制及应用推广,并首次实现了在航空、轨道交通车辆、汽车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植物纤维来源于自然界,具有质轻、价廉、力学性能独特、保温、隔热、环保等性能优势。充分利用植物纤维独特的化学组成以及多层次、多尺度的微观结构,开展高性能、多功能的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制及应用推广。
安全篇 为国民经济发展保驾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张其林教授主持的“空间结构检测及监测系统”项目,用于动态地了解空间结构施工过程中最新的结构状态,定期监测结构运营阶段的结构形态,评估结构的健康状态,诊断以及各种灾害影响下的损伤预测和识别,实现对结构总体安全的预警和对建筑全寿命过程的有效控制。
我国目前开行的高速列车完全采用轮轨黏着制动方式,由于高速列车在高速区段轮轨间可利用的黏着非常有限,同时,受紧急制动时刹车盘温度升高的限制,紧急制动存在安全隐患,由此高速列车非黏着制动方式的研究开始备受关注。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韩斌教授,联合中国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庞丰交通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究“高速列车风阻制动”关键技术,在国内率先成功研制了首套风阻制动装置,在我国新一代高速列车中大有用武之地。
健康篇 科学手段攻克疑难杂症
弥漫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是指在肺部影像学或病理学上表现为广泛、多发性病变的一组呼吸系统疾病,涉及病种繁多、表现各异、鉴别诊断非常困难;其中许多病种病因不明、发病机理不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国际公认的临床诊治最为困难的一组肺部疾病。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李惠萍教授主持的“弥漫性肺疾病诊断和治疗新技术及临床应用”项目,自主研发具有肺组织靶向作用的糖皮质激素,为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建立了一套鉴别诊断分析系统和临床路径。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曲伸教授主持的“慢性低度炎症在肥胖及脂代谢紊乱中的致病机制研究”项目,对慢性低度炎性反应在肥胖、脂代谢紊乱的致病机制上进行了基础与临床的双重研究,发现了可能的分子及药物干预靶点,对临床代谢性肥胖的诊治提出了新的治疗观点。
http://www.duob.cn/pdfview/default.aspx?nDate=141105&nPag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