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龚丹韵
上海宣告正式启动三项重大规划和战略研究,这是上海的大事件,需要广大市民参与,需要各路专家参与。集思广益,既有高度和全局观念,又接地气亲民的规划才能真正指引我们这座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所以,我们请来不同领域的市民代表和权威专家,请他们建言献策(专家口述实录顺序按座谈会发言顺序)。

建筑学家同济大学副校长
伍江:
遐想新四个中心
座谈会下午1点半开始。伍教授从杨浦赶到位于莘庄的本报大楼不过1点20分。见到记者第一句话是“抱歉,得赶回同济开会,我就先发言吧”。而这个开场白他足足讲了40分钟,精彩果然有备而来。
上海未来发展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土地问题。陆域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已经占据50%。未来建设用地要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如何实现?高密度的发展有时是一种无奈,我们要探索的是在高密度前提下,如何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我认为上海需要更多的副中心,功能与中心城互补,当然真正的增长点和动力还是在中心。
但上海目前依然还是一个中心,其他被称作“郊区”。这几年郊区的公共投入不少,但相比中心城区还是不成比例的。目前郊区没有自己完整独立的公交系统,我们把地铁站点通到郊区,好像就算照顾到了,而忘记了郊区这些终端站点所辐射的区域,本身也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口的地方,在国外就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城市了。上海在下一轮规划中,是否可以赋予郊区更多的“周边独立城市地位”?就是行政上更多放权和基础服务设施更多倾斜。还要特别强调土地的混合使用和系统开发。现在有些地方建设量很大,但是功能过于单一。
改革开放以来旧城改造的成绩有目共睹。未来,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应该停止,小规模的更新才是这座城市建设管理的常态,我们需要更加精细化和品质化的增长。
如何加强城市设计?是不是一切按照规划数字做的就一定是好的?未必。因为一座城市,不是由数字组成的,而是由许多物质,如看得见的建筑、桥梁、树、道路等组成的。这些一眼可知的细节,真正决定了城市的品质。规划指标只是底线,但未必是“好的”,而我们要的是“好的城市”。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目标是到2040年,但上海应胸怀更大的愿景和梦想。从远景来看,上海应该提出新的“四个中心”——世界人才中心、世界信息中心、世界财富中心、世界文化中心。 30年50年也许做不到,但没关系,不妨就当百年目标去做。上海应该有这样的抱负。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4-05/26/content_11695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