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现已成为一个全民议题。如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全社会尤其是“规划师”的探索与创新。作为担当城乡规划重任的“青年规划师”的思考及探索,将为国内新型城镇化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5月17日,以“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编制创新”为主题的“第三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由“主题论坛”和“青年创新论坛”两部分组成。
近期,北京启动总体规划调整和修改,上海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在此背景下,本次论坛的“主题论坛”聚焦“大都市地区总体规划编制创新”这一热点,特邀四位资深专家分作主题报告。
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徐毅松介绍了刚刚启动的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思路,突出其力争实现的四大转变、六个导向以及力求把握的七大重点问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施卫良介绍了北京市总体规划修改的主线和重点,表示要着力提升城乡规划有效治理城市的能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介绍了澳门总体规划的思路及其带来的启示。
北京市规划院院长施卫良在题为《关于北京总规的几点思考》报告中指出,北京经济转型期和人、资源、环境矛盾凸显是此次北京总体规划修改的两个重要背景。规划要以人为本,向结构规划转变,向动态规划转变,向治理转变。人口向大城市聚集有其必然性,规划上应通过优化结构提高承载力。制定存量规划,做到严格控制、规划瘦身、现状减量、结构调整;变静态规划为动态规划,通过建立动态情景,全过程检验、评估、预警、调整、支撑规划决策;规划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突出公众参与的作用和规划实施机制的调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兵在题为《场所·结构·治理——大都市地区空间发展与总体规划》的报告中指出,大都市地区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包括开展前期评估、公众参与、以人为本、从重规模转向重结构、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等,这反映了规划工作者在改进规划方面所作的努力,但这些改进还无法真正解决大都市区历史性转变中面临着的现实需要。
张兵指出,在大都市空间增长中,要高度关注城市内部结构,关注“人口、功能、交通”之间的关系分析,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调整。对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研究显示,虽然近年来远郊新增建设用地大幅增长,城市变得很大,但人们基于日常通勤的生活圈层仍是有限的,人们出行的距离、出行的时间相比过去并未有大的改变,公共服务设施也并未随都市空间扩张而做相应调整。他认为,大都市总体规划中还缺少对居民出行规律、出行空间分布的深入研究,还未重视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部署,他呼吁要全方位综合考察“人口、功能、土地使用、公共交通”关系,重塑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从而改善中国城市的品质。
“青年创新论坛”分设了“区域发展与总体规划”、“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乡村规划与城乡统筹”、“信息技术与规划创新”等4个分论坛,采取学术演讲与开放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聚焦规划实践领域面对的矛盾。国内著名院校与各大规划设计机构推选出来的26位青年规划师在各分论坛上作专题演讲,结合各自最新的规划实践,提出新的思考。论坛邀请的30多位知名规划专家,与青年规划师同堂论道,共谋规划理念与实践创新。
此届论坛由同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联合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承办。来自国内主要规划院校、规划设计机构的约500余人参加了会议。
(黄艾娇)
http://www.jzsbs.com/image/1405260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