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张骏
“有事没事去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自己好一点,选贵的没错”、“半年查CT、每年查PET”、“基因检测、红外线检测”这样一些体检误区让中科院院士、心血管病专家葛均波委员哭笑不得。他说,治未病确是好的理念,但一些人舍本逐末,把体检看成了预防医学的全部,于是高利润、低门槛使得各种体检机构遍地丛生,体检医疗服务充满乱象怪象。他提醒,过度体检过犹不及,反而危害健康。
葛均波说,人们误以为体检越多越好,查出来有病治疗,没病安心。于是,体检成为了单位的福利、社交的礼物、有钱人的保健品。职位越高、经济实力越强,那么体检项目越多,体检频率越高。
“有人3个月到半年就要体检一次,还是全套昂贵套餐。”葛均波说,昂贵的体检套餐不仅浪费医疗资源,也违背医疗指南。比如最受青睐的肿瘤标志物并不推荐所有人群都进行检查,其中前列腺癌标志物仅推荐预期寿命大于10年的健康男性用于筛查,且仅需每两年查一次;对一般人,结肠镜仅推荐50岁以上人群用于结肠癌筛查,且十年才需查一次。
“对自己的健康要舍得花钱,选最贵的没错”。一些体检中心的工作人员并不询问年龄、性别、病史、家族史,甚至还没等医生做简单的体格检查,就向消费者推荐贵的体检套餐。
“这些无目的的盲目检查不能准确全面评估体检者的身体状况,可能漏诊,也可能过度检查。”葛均波举例,对高血压患者应有针对性地评估可能受累及的器官功能;冠状动脉CT,没有心绞痛的年轻人根本无需检查,有典型心绞痛的中老年人应去医院心内科就诊,也无需此项检查。
葛均波建议规范体检医疗服务行为,避免过度和过少体检,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并实施体检的相应规范管理条例,加强对不规范体检的监管力度。
(本报北京3月6日专电)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4-03/07/content_1147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