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同济医科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8项;近3年,同济医科已接连产生2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一项项重大科学研究成果接连在同济医科实验室诞生,同济医科新的发展速度让外界纷纷侧目。
立足现实科学规划
重振“同济医科”,一直是萦绕在几代同济人心头的一个不曾磨灭的梦想。从1907年的“德文医学堂”开始,同济医科曾经培养了裘法祖、武忠弼、吴孟超等著名医学大家。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后,同济大学开启了医科重建之路。2007年8月,中科院院士、著名细胞生物学家裴钢教授出任同济大学校长,同济医科重振之梦愈发炽热。
“虽然我们一时难以全面提升或赶超兄弟医科院校,但我们可以集中资源,首先在少数重点领域获得突破和领先,进而带动医科的整体发展。”医学院院长徐国彤教授说,医学院重点发展“干细胞”“免疫学”“肿瘤”“老年病”和“中医”五大领域。与此同时,紧跟国际医学研究主流,“转化医学研究”也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推出。
围绕科学家需求行事
薛志刚博士和范国平教授首次发现人类胚胎早期发育的关键候选基因,对于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降低人口出生缺陷具有重大意义;戈宝学教授团队首次揭示了病原菌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新机制,为研发感染性疾病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一切围绕科学家的需求来做事,为科学家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这是产生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的首要前提。”医学院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陈义汉教授说。
青年学者章小清教授在进入同济医学院一年多后,就开始担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他清楚地记得,在他决意加盟同济但还未正式报到的那几个月里,学院领导就将实验室场地、实验室建设、科研课题组织申报等事情一一提早考虑,甚至还为他预留了研究生招生名额。从美国归来不足半年,章小清就带着学生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实验了。
转化医学研究全面布点
“转化医学研究”将成为同济医科实现赶超的一个“弯道”。目标是要用细胞移植的方法治疗脊椎损伤,并建立干细胞治疗脊椎损伤的临床标准化体系。此外,东方医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肺科医院、第一妇婴保健院和口腔医院,也分别建立了同济转化医学研究基地,研究方向涉及眼科学、肺癌免疫机制及治疗、生殖研究、口腔疾病研究等领域。
科研团队协同作战
以医学院2011级在读博士生朱乐乐为第一作者,其导师林欣教授和医学院青年教师贾鑫明为共同通讯作者的一篇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细胞》子刊《免疫》上。
早在2003年,陈义汉教授等就鉴定出了人类心房颤动的部分遗传学和电生理学机制,此后他们在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的机制和干预研究方向上又取得一系列发现,为中国在国际心律失常研究领域赢得了一席之地。2011级博士生梁丹丹说:“这些老师都是国际上这一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我们可以直接得到国际最前沿的指导。”
(本报记者 吴苡婷 通讯员 黄艾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