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蒋楚婷 报道
本报讯 由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组织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组成调研梯队,历经10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面踏勘后的学术成果 《遗珠拾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踏察》(二卷本)近日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四川雅安地震牵动人心,在对人的救援结束之后,对当地文化遗存的关注也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遗珠拾粹》中就有地震源附近的古城古镇古村的介绍,如雅安的上里古镇、望鱼古镇和宝兴硗碛藏族古村。而对经历过汶川地震的四川广元昭化古城的灾后考察更是以第一手资料展现了古城古镇古村的保护实效,也是“中国传统木构架的房屋能抵抗地震灾害”在昭化古城的生动验证。这些木构建筑不仅有优美的造型,而且千百年来给人们带来了安全感。这对认识如何抵御地震灾害和灾后历史建筑与环境的修复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遗珠拾粹》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国100个具有鲜明地域民族特色的古城(镇、村),展现其历史概况、街巷格局、建筑特色,并提出保护建议,其中有些村镇行将消逝。也因此,在日前举行的该书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以“功德无量”来形容这项出版工程。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也认为,历史建筑有其独特的神韵,建筑毁了,神韵也就消失了。这不是再建几座假古董所能弥补的。所以保护历史建筑刻不容缓。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指出,这套书的一个很大的亮点就在于既坚持保护的理念,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计划。所以说,《遗珠拾粹》不仅是学术研究的调查、测绘和材料收集,更重要的是出版后能够在地区间交流保护方法与经验,因地制宜地为各地方提出保护管理的建议措施,并促使有关部门长期关注这些地区的发展建设活动,防止多元的历史文化遗存在不经意间的损毁。
古城古镇古村是个综合体,其地域精神、建筑艺术、人文传统与乡土情感占重大成分。如大运河沿线的许多被人们遗忘的小城镇,它们拥有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址,特别是那些运河工程设施,凝结着古代科学的精华。再如那些拥有特别精彩的历史遗存或是有完整历史建筑群体的古镇,像福建省的培田古镇、浙江的前童古镇; 还有一些具有特殊职能的古镇,如陕西铜川的陈炉古镇是中国古代名窑耀川窑一脉单传的创造基地,江西的瑶里古镇是古代生产瓷器的中心,被认为是景德镇陶瓷的发祥地。这些城、镇、村是一个个历史的缩影。在鲜为人知的集镇和村落里,完好地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专家一致的观点是:只有了解,才能热爱;无论是出版人、文化人,都应有责任和担当,也应积极呼唤文化自觉;更要促进全民参与保护。借助书的推广和传播,希望加强政府决策层和民众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的自觉保护意识,让这些珍珠持久地发出璀璨的光芒。
http://dszb.whdszb.com/whdszb/html/2013-05/17/content_1611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