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民晚报】王澍说:特别感谢妻子,是她在我的作品饱受批评时对我说——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12-05-26  浏览:

 王澍

                    ■费时费力四处搜罗过来的旧砖陈瓦垒成了建筑,在饱受批评的背后,设计师选择了坚持。事实上它不论在环保还是在传统意义的设计艺术上,都得到了世界建筑界的认可       王澍1

   ■王澍近影

 王澍2

          ■旧的砖墙、旧的砖路,加上设计细节

◆本报通讯员 程国政 文 姜锡祥 摄

  昨天,素有世界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2012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发给了中国美院建筑设计艺术学院院长王澍。颁奖仪式前夕,王澍回到母校同济大学,与师友济济一堂,畅谈5年博士期间的读书、思考时光,纵论房子设计活动中的审美追求和坚持。

  [累到不想干的时候,获奖了]

  王澍回到母校后的座谈会,其乐也融融。导师卢济威说,当年,他跟我说,从东南(大学)出来,思考了多年,思考了很多问题,现在看来还得回学校读书。卢济威说:“5年博士,他就躲在8平方的宿舍里静静读了5年书,思考了5年。”

  这种思考,长期从事建筑理论研究的伍江归结为建筑烙上哲学、文化的思考。伍江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建筑界缺的不是技巧和机会,缺的是文化思考。“建筑设计中带着文化的思考,王澍是一个。至今我还保留着他狂草的论文复印件。”

  王澍说:“5年博士,其实第三年就有了5万字的论文。呈给导师,讨论完,回到家;‘全部重写’是我当时说的话。”后来,论文写得很疯狂,“伍老师看到的那已是第三稿了。”这篇博士论文最基本的思想是“城市是为人服务的”,理想的城市是以人的需要为中心;再者就是“城市应是规模适度的”。在王澍心中,城市、建筑是从传统中发展而来的,是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好在累到不想干的时候,获奖了。”

  [坚持一条道走到黑,爆发了]

  “走出同济,爆发了。”王澍说,毕业后,回到位于杭州的中国美院任教,此后十年是设计“房子(他说‘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的收获期,相继完成了包括宁波当代美术馆、宁波博物馆、宁波五散房、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工程在内的十余件作品。

  “我设计的建筑,会对我微笑。”王澍说,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一期占地800亩(其中山地河流近350亩),可谓是天赐山水。他用300万片旧瓦片,采用中国传统“大合院”的形式,让建筑从江南悠悠的历史中走出来,从沃饶的土地中长出来。王澍说,“做瓦檐的时候,想象着学生看窗外雨水顺着瓦檐滴落的浪漫情景”、“地面铺满古老的青砖,缝隙里长出各样的野花、青草和青苔,踩上去滑滑的,很美”、“图书馆院落围合处留一个缺口,种上一棵树。等树长大,学生们就能在树阴下看书了”、“在一半建筑一半原野的环境里,普遍种植燕麦”,这样一来,象山校区一期黑瓦、石墙、长长的草、自在而散野的泥土,沟池边层层叠叠的水渍线:这里的环境带上了营造后的粗犷、节制着的荒凉。

  “因了建筑,我一条道走到黑,象山诞生了。”越来越多的人爱到这里散步。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想好了]

  可是,象山校区落成时日,也是王澍饱受批评之时。那时,王澍经常在各种场合、遭受各种批评。破砖碎瓦垒成的建筑能不能适应当代教学需要?让镇上的铁匠敲打制出风钩、插销是否必要?建筑中,如此巨量地使用不同年代的旧砖瓦,且费时费力地四处搜罗,符合建筑标准否?甚至校园里的溪流、土坝、鱼塘均被原状保留,清淤生出的泥土也舍不得丢,溪塘边的芦苇被复种,都成了争论、批评的话题。

  “由于我的设计路数不合群,遭受了各方批评,要是年轻时,我肯定是一拍桌子起身走了。”王澍说,回到家,妻子很淡定地跟我说:“虚心接受,坚决不改。”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运来旧砖陈瓦,让传统活在今天,挺好;原生环境不破坏,建筑成了,环境活了,挺好。“妻子的那句话成了我的‘定海神针’。”王澍说,我认为自己的路子是对的,所以你说你的,我干我的。现在看来这种坚持是有价值的,“每每走在象山校区,从心底里觉得我设计的建筑总是冲着我微笑。这片建筑是尊重这里的山水的,它是自在的、自由的;这里的环境是有思想的、有气质的,带着哲学思考的光辉。”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