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敏 通讯员 黄艾娇
“招生不仅是招高分生,而是真正招到具有发展潜力、符合同济大学定位、真正适合同济大学培养的优秀学生。同济大学重视招生,更重视培养,我们希望能将招生与培养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012年高校自主招生还在紧张进行中,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高二年级的小乔等三位同学已经在去年9月拿到了同济大学2013年自主招生面试“通行证”。之所以能够提前一年获得“通行证”,是因为他们在同济大学主办的“首届中学生结构设计邀请赛”中名列前茅,成为了该校“卓越生源”中的一分子。
“卓越生源行动计划”只是同济大学卓越系列的起点。以卓越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探索和实践,自2009年开始之后,如今已经形成“卓越生源行动计划”“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卓越实践行动计划”等卓越系列计划。
卓越生源:大学与中学教育有效衔接
大学教授带高中生做科研
“相当于获得了校长直荐资格!” 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廖宗廷如此介绍小乔等三位同学的表现。
小乔等三位同学参加了去年9月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举办的“首届中学生结构设计邀请赛”,来自全国9个省、直辖市23所重点高中的 23支学生代表队参赛,每队3人。经过3天4个单项角逐,包括晋元高级中学在内的6支代表队荣获团体总分前6名,这6支代表队的18名同学由此可免笔试,直接获得同济大学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面试的资格,而对其中参赛的高二学生则保留其资格。
这也是同济大学与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合作一年多来取得的成果之一。2010年9月,同济大学与晋元中学合作共建“结构设计创新实验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专家从晋元高级中学新入学的高一学生中,物色选拔30名对结构设计有兴趣、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进入实验班,土木工程学院教师每周前往授课。小乔等三位同学即是该实验班的成员。
事实上,近两三年来,同济大学多个学院已在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衔接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
如今,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与上海中学两年的合作已见可喜成果。在去年11月举行的第5届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上,由同济大学志远车队提供技术指导的上海中学“龙门车队”作为唯一一支中学生参赛队,与数十支大学生车队同场竞技,最终以405.114公里/升的成绩位列大学及专科组第12名。两年来,同济大学志远车队帮助龙门车队选拔队员,组建了一支赛车队伍,并对队员进行多次节能车项目基础知识的培训和指导;在赛车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志远车队为龙门车队全程提供相关的赛车研发技术支撑。在志远车队的大力支持下,龙门车队相继参加了第4届、第5届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
“龙门车队里面有几个学生对汽车很有兴趣,他们在赛车制作过程中找到了‘小工程师’的感觉,这几个同学都有意报考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学院指导教师说。
在去年5月举行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一年一度的“建造节”赛场上,首次出现了中学生的身影。来自沪上11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11支高中生参赛队(每校5人)受邀参加,在8小时内搭建出一座建筑面积为5平方米、形态完整的纸板建筑,并在该建筑内留宿一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为参赛的55名高中生安排了两次集中辅导。“同学们热情很高,报名的同学不少,我们还进行了严格选拔。”一位高中带队老师说。
去年暑期,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举办的“探索生命科学”高中生暑期夏令营、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举办的“走向深海”高中生暑期夏令营,共有来自全国各省市106名高中生参与了相关科学探索活动。对于那些热爱生命科学、海洋科学,在夏令营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同济大学给予自主招生相关优惠政策。
“这些都是近年来,同济大学在促进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有机衔接方面作出的新尝试。”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以一表示,未来几年,同济大学希望能与全国500所重点高中建立更为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共享大学教育资源,共同推进卓越人才培养。
据了解,同济大学计划将现有的20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面向高中生开放,每个创新基地为中学生开辟专场,邀请已经建立了合作关系的高中的学生参加。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获得同济大学自主招生面试资格,其他参赛学生也可获参加“同济大学自主选拔录取学业能力测试”的资格,对参赛的高一、高二学生则保留其资格。
近年来,同济大学大力推进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有效衔接,现已与全国近百所重点高中签署了《同济大学优质生源基地学校协议书》,同济大学选派名师、校友到这些高中开设讲座、创新课程或联合开设创新课程;选拔这些高中的优秀考生前来同济大学参加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2011年,学校又启动了“教授进中学”的宣讲活动,近20位教授在全国各中学作了22场讲座及学术报告等。
“招生不仅是招高分生,而是真正招到具有发展潜力、符合同济大学定位、真正适合同济大学培养的优秀学生。同济大学重视招生,更重视培养,我们希望能将招生与培养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廖宗廷说。
卓越课程:着力拔尖人才培养
大一新生进入资深教授课题组
可移动的单人课桌椅,既可移动、又可翻转的双面大白板,一左一右双投影……这是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教学北楼的107、109两个新改建启用的小班讨论式教室。学校现已有12间适合于师生一起互动、探究的教室。学校三年内计划建设大约100间这样的讨论型教室。
“这是为推进学校卓越课程计划实施,适应授课方式、训练方式、评价方式改革的需要而专门推出的一项教室改建工程。”同济大学教务处处长何敏娟介绍说,在学校计划建设的100间小班化教室中,一部分是在学校层面建设,分别建在四平路校区和嘉定校区,主要用于基础课教学和部分专业课教学;一部分建在学院(系),结合各院系学科专业特点而建,主要用于各专业核心课程。
记者了解到,自2010年起,同济大学启动了“卓越课程行动计划”,目的是对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重要课程,实施“授课方式、训练方式、考试方式”三个方面的综合改革,大力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小班制等授课方式,为学生设计综合性作业、设计结合课程的创新性项目以及其他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训练,将其贯穿于课程教学,并实现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式多元化。
学校现已立项建设20门公共基础课程和150门专业核心课程。计划每年实施100门课程改革,每个专业至少要有3~5门课程实施综合改革,以后逐年扩大;争取通过3~5年的努力,每个专业实现教学方式改革的课程数要占全部课程的20%。
卓越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评定?何敏娟介绍,每门卓越课程的教学效果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一是专家对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安排情况给予评定;二是学校教学质量督导组的一批专家通过听课,给予评价;三是学生对自己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以前都是学生评老师,现在改为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教师评价自己的教学。” 何敏娟说。
除了大力推进课程的建设,为进一步构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同济大学面向去年秋季入学的新生,选择生命科学、海洋科学、物理学三个基础学科设立“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培养有志于基础科学研究,具有良好道德素质修养,具有原创性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师级人才后备力量。经全校选拔,有31位2011级新生进入该培养基地班学习,其中生命科学16人,海洋科学8人,物理学7人。
“这学期我学到了不少东西,而且真正进入到了实验室,学到了新的技术。”甘愿舍弃众多学子趋之若鹜的汽车专业,一心投奔“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的吴宗泽,一个学期下来,喜悦、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去年8月底,吴宗泽来到同济大学报到。“完全是在无意之间,看到学校新开设的拔尖人才创新班招生的消息。”吴宗泽告诉记者,“我对生物特别感兴趣,当时最吸引我的就是‘进实验室’,能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收获更大更多。”
去年10月,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十多个教授课题组把各自的研究方向、实验室所在地,面向基地班同学公布,他们的实验室向基地班同学敞开大门,包括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多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我们鼓励基地班同学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进入到教授课题组观摩、学习。”基地班班主任陈平介绍说。
吴宗泽进入的是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薛雷的实验室。“我比较喜欢直接接触实验室,我们正在养果蝇,从中学到了不少新技术。”他说,“这个班的学习氛围很浓,每个人都怀有当科学家的梦想。”
据介绍,“拔尖人才基地班”根据同学的兴趣和导师组的评估,为每位学生都制定出个性化培养方案;除采取读书会、读书报告、科研项目设计、讨论演讲等“过程考核”外,还邀请校内外相关领域内著名专家走上讲坛,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同济大学多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一批知名教授已相继为拔尖基地班授课。
卓越实践:校企联合育英才
一批知名企业加盟同济大学卓越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陈以一说。
2011年,已有89家知名企事业单位与同济大学共同签署《同济大学卓越人才合作培养协议》,校企双方达成共识,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重任,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共促卓越人才培养。国际商用机器有限公司(IBM)、欧洲直升机公司、上海建工集团等一批知名国际国内企业均在名列。
2012年新学期伊始,由同济大学与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共同建设、面向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大四学生的一门“现代汽车技术与实践”课又迎来一批新同学,这门课的主讲人是来自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一批资深工程师。这门课重点讲授现代汽车所采用的先进技术、试验试制手段、评价方法,向大学生展现工程实践的最新经验成果。
“通过和企业的合作,一方面让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巩固了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对大学理论知识的补充、归纳和更新;另一方面,也把企业的文化传递给学生,可以说企业走出了大门,为培养目标人才提前作了准备。”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吴志军说。
记者了解到,同济大学现已与一批知名企业共建校企联合课程62门,覆盖到了同济大学18个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本科专业。同济大学与企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近400人次,聘请企业兼职师资163人,外派教师工程践习94人次。
同济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规定:工科学生四年制实践环节学分不低于40学分,时间为40~45周;五年制实践教学环节不低于45~50学分,时间为45~55周,累计均不低于一年。
为了确保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同济大学在400多家企业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并与这些合作企业共同探索、创立校企合作培养卓越人才的新机制: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另外,企业深度参与大学具体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企业优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可成为大学的兼职教师;参与大学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及应用型专业评估;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高校依照标准培养人才,并参照国际通行标准,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共建一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教学实践基地等。
“大学与企业联手培育卓越人才,可以很好地弥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这块短板,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富有个性化,能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同时也能带动双方产学研方面的深入合作。”陈以一说。